捷运是地铁么?
在台灣,“捷運”是一個官方名稱;在大陸則沒有這樣的官稱,通常稱作“城市鐵路”或“地鐵”、“都市快鐵”等 。 “捷運”一詞來自法國巴黎的Métro(地下鐵)。1980年代,台北市政府參觀了新加坡的“捷运”系統後,為了繼續推展其建議中的“大台北區快速交通系统”而將此一字引入中文之中,以“捷運”(Metropolitan Rapid Transit)指代“地鐵”。但“捷運”一詞在中文裡原本無此意,因此被戲稱作“夾雜運”,又因“夾雜運”與“假裝運”音似,更添笑料。不過,在臺灣“捷運”專指地下鐵路已相當深入民心,且沿用至今。 不過,在臺灣只有新聞和公報文書中才使用“捷運”兩字,日常生活中一般不使用這個叫法。例如郵票、電費單、稅務憑證等文件上的文字要麼寫作“地下鐵路”,要麼簡寫為“鐵路”。在普通民眾的日常用詞中,「捷運」即視同「地下鐵路」或是「城際鐵路」(此二字皆為正確寫法)。
除了“捷運”一辭外,在正式場合還可用“台北捷運”或“台灣捷運”來指出發自台北市的全線通車之鐵道系統,以及目前尚在建中的高雄捷運。而在非正式的場合下,也可以“台北市立公共交通系統”或“高雄市公共汽車及捷運系統”略稱之。
地铁是指以电能为动力,一般采用钢轮钢轨导向,具有全自动、大运量、快速、安全、舒适、节能、污染少等特点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按线路基本特征,又可分为地铁和轻轨。
城际捷运系统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的重要补充形式,在我国大中城市具有比较广泛的应用前景。捷运系统为解决我国大中城市尤其是特大型城市的交通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在缓解道路交通堵塞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城市轨道捷运系统在我国正面临着高速发展的难得机遇。
地铁、轻轨、轨交、捷运...这么多“轨”,到底什么是地铁?
地铁这个词最早在1863年诞生于英国伦敦(当然,也是世界上第一条轨道交通诞生于伦敦),当时的伦敦人口已经破百万,而马路非常狭窄,交通压力很大。于是,他们就建造了运行蒸汽机车的地下隧道,用来疏导交通。当时的主流媒体称之为“Metro”,中文直译就是“地铁”。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地下铁道也不再使用蒸汽机车,而是改用电力牵引。之后,欧美国家也相继开建地下铁道,有的地方将它叫做“Subway”或“Undergound”,但中文也都译作“地铁”,连“地铁”一词诞生的伦敦也不例外(他们现在叫它“Tube”)。所以大家都是按照地铁发明国的命名和叫法来“约定俗成”的,它是一种“文化”,并非技术规范,地铁不一定要“地底”运行,“地铁”一词的诞生年代,“轨道交通”甚至还没发明呢!所以别老纠结为什么有的“地”在高架上。
同理,轻轨一词也是“约定俗成”,有的轻轨其实载客量并不低于有的地铁(比如重庆3号线和香港地铁的单侧座位都只有25人)。而“轻轨”一词诞生的年代,钢轮钢轨式轨道交通也是还没发明。所以有的老轻轨甚至不是钢轮钢轨式轨道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