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解放北路是哪个区?
从区域划分上看,解放北路大部分隶属于越秀区,小部分属于荔湾区。 以下图片是2019年最新行政区域划分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解放北路的大部分都属于越秀区,只有一个很小部分属于荔湾区的环市西路街道。
下面再放一张更古老的地图,以方便大家观看。 这张图显示的应该是2008年的广州行政区规划,比上图要久远一些。可以看到那个时候的解放北路还是全部归属于越秀区的。 而现在,因为越秀区政府搬到广州体育馆那边,所以不少人会误以为越秀区的地盘大了不少,实际上只是解放北路的地盘划归了荔湾区而已。
而关于解放北路归属问题的争议,还要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 当时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调整北京市几个郊区行政区划的决定》,将原属河北省的通州区划入北京,同时撤销通县建制,改设通州、八里庄两个城关镇。后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市政府发现通县所在的通州地区的地理位置实在是不太有利(西边是西郊的西山和玉泉山,东边是运河和东郊的民房田地),于是便准备把这两个城关镇重新划出去。
为了保持通县的完整,同时也为了防止首都出现新的贫民区,北京提出了一个“一箭三雕”的方案,那就是将通县及周边地区整体划入新成立的朝阳区。但是这样做也有一个问题,就是原来通州区(通县)的行政区划没有了,因此需要找一个地方来安置这些居民。最后北京的决策者将目光盯在了距离市区仅十几公里的远郊——广渠门内。
由于当时北京城区面积还不大,因此广渠门内可以说是紧邻城内了。而且这个地方交通便利,北有京包铁路和京通快速路,南有二环和朝阳门外大街,距离北京站和朝阳门只有几公里,东西两侧分别是崇文区和朝阳区。最重要的是,这里还是一片空白之地,非常适合作为全新的政治中心进行建设。
于是,1958年6月27日,北京设十区之时,在原通县县城南部建立了一面向东南的开阔新区,定名为“东城区”;而在原通县北部、现在的通州区老城区则建立了另一个“东城区”——“东四区”。这也就形成了今天北京东城区和西城区的前身。
而原通县县城,因位于东四区和西城区之间,故得名为“宣武区”(取“宣扬武威”之意),并一直沿用至今。 北京调整行政区划之后,原本属于城郊的朝阳区一下子成为了全北京的中心区之一,因而地位也迅速提升。为配合朝阳区的全新定位,北京还大力扶持其经济发展,在1964年就为其设立了北京第三机床厂,用来生产重型车床和特种加工机床。
而除了工业之外,当时的朝阳区的农业也非常有名,全区共拥有近百万亩农田,是北京最大的农产品产地,其中牛和奶制品的产量更是占了全市的一半。据说当时在朝阳区无论买到什么农产品都便宜,老百姓也都非常热情好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