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府多少时间?
孔子死后,鲁国季孙氏、孟孙氏和叔孙氏三大家族为了争夺孔子墓地而打了起来,最后鲁昭公派兵击退了其他两家,保护了孔子的墓地。 公元前516年鲁昭公二十六年,宋平公、晋厉公、卫灵公、郑简公前来齐国祭祀周公,在途中经过曲阜时到墓前祭扫;公元487年,魏文侯带子袭父爵,并带着太子李悝来祭扫孔子墓。
这些历史事件表明,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的墓地已经受到国家的保护,并被赋予象征性意义——作为传统礼仪的象征之一。汉代的史书《汉书·郊祀志》记载,王莽篡权后想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便“加尊孔子为褒成宣尼公”,而且他还“奏高祖所遗孔姬,封其弟孔光为褒成侯……更以礼立祭孔子。”也就是说王莽将孔子家族的人封为侯爵,并按诸侯的规格祭祀孔子。 这似乎说明到了西汉末年,孔子的墓地已经正式成为封建王朝祭祀系统的一部分。 到了唐代,唐太宗下令大修孔子庙宇,并将自己亲著的《论语》注解送给孔子庙,作为祭祀孔子的礼物。这相当于皇帝亲自参加并完成孔子祭典了。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二月壬辰,“诏修孔子庙堂,仍赐庙额曰‘文武圣地’。”这里提到唐朝统治者不但主持修建孔子庙,而且还亲自赐名“武圣”,这意味着孔子在唐代被正式纳入国家祭祀体系,与传统的“五坛”“六祠”中的帝尧、舜禹以及周公、先农等神灵并列。
宋代延续了唐玄宗的做法,皇帝亲自参加祭孔活动。元明清三代,都是天子亲自来到曲阜祭拜孔子,然后回京后“行大祀仪”。自唐代开始,孔子的祭祀地位得到极大提高,这种提高最终被定格在清代——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清皇室颁布上谕将孔子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并规定每年春秋两季举行盛大祭典,同时各地学政考棚要在每年的春秋两季派遣考官前往曲阜参加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