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有几个区?
杭州西湖,是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面的一个湖泊,面积10.46平方千米,东西宽约3.2千米,南北长约4.5千米,环湖面积近50平方千米 。[1] 整个西湖风景区被南高峰、北高峰、吴山、宝石山所环绕,有“两峰夹峙、湖中涵月”之称。景区内有湖滨公园、断桥、雷峰塔、灵隐寺等景点;而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岳庙、三潭印月等则是新西湖十景。 作为闻名天下的旅游胜地,杭州西湖不仅是风景秀丽,而且流传着很多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这些故事和传说不仅丰富了西湖的自然景观,给大自然增添了人文色彩,而且还深深影响着西湖的山水格局。
早在汉代,西湖附近就已建起亭台楼阁。隋代,钱塘(今杭州)郡守杨素为取悦隋炀帝,凿运河、筑塘坝,引湖水入运河,沟通了京杭运河与钱塘江航运,同时也为后来的西湖旅游开发了基础。唐代,西湖周围建起了更多园林,而白居易作钱塘(今杭州)官时,在西湖边上修筑白堤,以泄洪排涝,滋养沿岸农田,并留下“最爱余杭白堤路,不嫌樵采乱峰峦”的诗句。宋代,杭州已成为江南重镇和经济中心,西湖周围的山水景色又赢得了文人墨客的青睐。当时,西湖周边已有众多寺庙,如保俶塔前就有永福寺、庆寿寺等多处寺院,而苏堤、白堤将湖面分为里湖和外湖,并在湖上筑成三座桥,即现时的锦带桥、孤山路桥和断桥。 元代,杭州成为全国四大名都之一。元朝统一中国后,对运河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拓宽和挖深,使得江南经济又一次得到快速发展。而处于运河和长江交汇处的杭州,自然也成了南北物资集散的中心。随着经济的繁荣和人口的急剧增加,杭州的水资源供给面临严峻挑战。为了解决水源问题,从元末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开始,杭州开始在西湖周围开掘沟洫,蓄积水体,发展水稻种植。据《西湖游览志》载,当时“田畴皆积翠浮空,烟波浸云影。”
到了明代,由于人口增多导致用水量加大,加之水患频繁,朝廷于明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决定疏浚西湖。在整治过程中,发现元代开的沟洫反而影响了西湖的环境,破坏了原有的山水格局。于是,人们拆除砖堰,重新堆砌石堰,使西湖之水由东向西绕着南山北麓流转。与此同时,由于西南诸山泉水汇入西湖,又经人工疏导,使得西湖水得以北入运河,南下金华。不过,这种人工的水文循环并没有维持太久,到清代中期就渐趋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