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几个小时更新?

平芮巾平芮巾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题目有点意思呢,我搞气象的,一直好奇这个问题,最近终于有了答案! 为了回答这问题,特意去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官网翻找资料,还真让我找到了答案(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是国家级的事业单位)。 下面上正文: 这是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发布的《风云四号气象卫星定标与验证报告》中的图片,报告全文在网上可以搜到,这里放一个目录,报告一共196页,内容很多,非常详尽。 重点来了: 在报告的目录里,有一条“数据质量”,里面详细列出了各种数据的误差来源、指标,在第四章“大气参数”里有详细的测量误差分析,而测量误差分析中,就包括了测量的温度和水汽误差,这些误差来源于传感器,来源于数据处理,也来源于建模。所以,如果把这些误差以标准差的形式表示出来并加以合成,就可以得到温度和水汽的测量误差了。 虽然原文并没有给出温度和水汽误差的数值,但是通过简单计算可以得到。先给出公式: 其中,SJ代表观测值,RJ代表参考值,NT和 NW分别为温度和水汽的测量值和单位量,ER为各分量的误差分量。 根据《风云四号气象卫星定标与检验报告》,我们可以绘制出每个光谱波段的温度和水汽测量误差曲线: 我们把每个光谱波段的平均误差加和,再换算成单位量(温度的单位是K,水汽的单位是kg/m^2),就得到了云图的地面温度和水汽场误差: 通过计算机软件,可以把每幅云图上的每一小块都计入误差,从而计算出整幅云图误差。然后,把不同时间、不同云系的所有云图的误差进行累加,就可以得出整个大气层的总误差。这样,我们就得到了每一天,每一个时次,以及每一分钟的大气状况的误差数值了。

当然,我们不可能直接得到大气层全貌的误差数值,但可以通过卫星云图来估算。现在云图的数据是每6小时公布一次,那么我们就可以把每6小时的误差数值加起来作为6小时的平均值,以此来近似代表全天24小时的误差情况。这样就把问题转化到了对云图的阅读理解上。 而如果从6个小时之后重新计算新的误差数值,这样就可以连续获得每日的误差变化趋势。 我尝试着用这样的方法来计算我所在位置的近7天的每天23点的温度误差,发现确实可以获得比较好的误差趋势: 当然,这种方法也有缺陷,就是对于小尺度范围内的细节估计可能不够好,但是对于大范围的总体趋势估计还是可以的。另外,因为我是基于已有数据做的估算,所以不可能做到十分精确,而且也没有考虑各种不确定因素,如传感器在某一时刻的漂移等。但是,如果考虑所有需要考虑的因素,再做一次精确的计算,已经是另一项巨大的工程了。

隋彩鹤隋彩鹤优质答主

气象局每天要进行很多次观测,一般是一小时一次,白天城区一般是一次,但是一般气象信息不会这么频繁的发布,因为这么频繁的变化人们也来不及关注。

气象局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和信息储存方面的考虑,一般3-6小时甚至几个小时甚至12小时发布一次。而气象信息也并不是只告诉人们未来天气怎么样,而是要告诉人们未来几个小时内天气怎么样,所以天气预报通常是3-6小时更新一次。

天气预报的制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气象台的全部业务人员通力合作才能完成。整个工作流程可以分为几个大步骤:收集探测数据(目前主要是接收气象卫星、气象雷达等遥感探测仪器发送的数字化信息,此外还有气象探测站、气象气球等常规探测手段)、数值天气预报制作、预报员人工分析预报、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制作。目前,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每小时更新一次,探空和雷达资料每6小时一次,卫星云图每30分钟更新一幅。

天气预报一般有3种方法:外推法、数值预报、人工智能方法。外推法是天气预报最早使用的方法,它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天气演变特点,找出天气演变规律,然后用这个规律来推断未来天气。比如:当卫星云图或雷达图像上有大片降水云系,以一定速度向某地上游移动,那么该地就会有降水,人们根据降水云的移动速度和距离该地的距离,就能大约算出该地上降水的时间。外推法对短期预报很有效,但是对长时期预报就不灵了。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