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天气预报准吗?

娄艺茹娄艺茹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最近总是看到有关“西北天气”的问题,作为一个在甘肃待了7年的陕西人想就这个问题说一些自己的看法…… 先来说结论,对于西北这样的地方来说,短期预报的准确度最高能到80%,长期预报的准确度则可能只有60%左右 。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我尽量详细地介绍一下原因。

首先我们要知道影响气象预测准确率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大气环流的变化、海温的变化等等,但在所有因素中,最为关键的一点还是取决于我们对于系统本身的了解程度——对于一个系统的了解越充分,预测的难度就越小;反之则越大。

举一个特别现实的例子,比如今天要预报明天兰州的天气(24小时范围),如果在未来24小时内兰州没有任何灾害性天气发生的话,那么这种预报的准确度可以达到95%以上(注意这里指的是24小时范围!不是一小时或一分钟!)因为影响兰州天气的主要系统在今天这个时间基本上就能确定下来,甚至可以说已经确定了八九成,剩余的一两成会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逐渐确定下来,这样就给气象工作者留下了足够的修正时间,最终的结果自然非常精准。但如果是要预测15天以后的兰州天气,情况就变得复杂很多,因为影响兰州天气的因素会陆续加入,前期的一些假设可能被后续的情况彻底打脸,因此虽然15天的预告时效算中长期预告,但它的精确度其实并没有比短期预告高多少。

说到这儿可能有朋友会问了,既然影响气象预测准确度的最主要因素是人对于系统本身的了解程度,那是不是意味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气象工作者的知识不断积累,气象预测的准确度会越来越高呢?事实的确如此。就拿我所在的单位来说吧,每年单位都要购买最新的数值模式来更新自己对大气环境的认识,而每一次更新都会让气象工作人员的眼界大开,对气候规律的掌握更加深入一分,进而提升气象预测的水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十年前的气象工作跟现在的气象工作简直是在从事不同的行业!

说了这么多,或许很多朋友已经明白了影响气象预测准确度的最主要因素是人对于规律的认识,而不取决于工具的多与少。那么问题又来了,气象工作者是如何做到不断积累对大气环境运行规律的认识的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有了一个个像你我一样的普通劳动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付出。

最后,我想说的说的是,不管怎么说,天气预报都是基于目前的数据和资料做出的主观判断,存在一定的误差是必然的,但我们已经在努力提高预测的精度了。如果朋友们实在是不信任气象部门发布的预报,也可以选择自行制作,方法很简单,用目前最可靠的数据加上当前最先进的技术,再结合自身的感受,一定能做出一份较为准确的预报来。

裘滢聪裘滢聪优质答主

随着气象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和气象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西北地区的天气预报水平也在逐年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已经可以达到一个相当不错的水平,但与东部地区相比还有一些差距。

影响天气预报准确率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数值预报模式。我国西北地区地形复杂,局地中尺度系统较多,而目前使用的数值预报模式分辨率较低,对许多中小尺度的天气系统缺乏足够的描述,因此不能将所有导致天气变化的因素计算出来。二是预报员的主观订正。在复杂多变的天气形势分析和预报过程中,预报员在借鉴数值模式预报产品时,有时会对一些突发性的中小尺度天气过程、复杂地形对天气过程的影响考虑不足,也会影响最终预报结论的准确率。三是观测资料的密度。在一些观测资料稀疏的地区和高空中,目前的气象观测系统还无法分辨所有的天气系统,这些天气系统的存在、发展和消亡难以完全被观测和掌握,因此会对最终的天气结论产生影响。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