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哪准?
作为一个气象服务产品,天气预报的“准”应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指天气预报本身制作准确,另一方面是指预报员对预警能力的自信程度。 先说第一点,所谓“天气预报制作准确”,实际上就是指利用当前最新气象信息(包括但不仅限于观测资料、物理量化参数、数值模拟结果等),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天气现象进行有效预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数据的采集与处理、模型的开发与应用、解释变量及因子的选取以及预测结果的反馈调试等众多环节都会影响最终的结果。所谓的“制作准确”其实是一个动态过程,也是一个综合评估的结果。
再说第二点,所谓“预报员对预警能力的自信程度”,其实指的是基于第一点的研究成果,当新的天气现象出现时,预报人员对其未来进展状况的认知程度——这种认知程度往往来源于以往类似的天气过程的经验积累,由此形成的自信程度各不相同。我们常看到不同的气象机构发布的预警信号有所差别,原因就是各机构的预报人员对危险程度的判断依据自己掌握的第一情况进行了相应的评分标注。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自信程度虽然受以往经验的影响,但仍然会受到当前最新气象信息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并非一成不变。
那么回到问题,为什么有时气象部门发布的预警信息会有误差呢? 首先,任何形式的预测都只能基于现有技术可能达到的精度,因此我们无法保证未来的天气变化完全被我们当前的科学技术所理解和把握;其次,任何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都有其不确定性,这会导致初始条件的选取存在测量误差,从而引入后续计算的误差链;最后,即使我们已经掌握了某次过程的全部起因和过程,我们也难以预先设定好所有因子及其相互作用,因此需要利用科学的算法随机生成许多可能的情景并进行计算,而这其中就存在着大量的误差来源。
总之,无论是对于个体还是群体而言,误差都是无法避免的问题,我们的目标只能是尽可能降低误差的程度以争取最大的准确率。
天气每天都在不断的变化,比如:下雨、刮风、下雪、打雷等等,天气的变化是十分的复杂的,影响天气变化的因素又有很多,所以气象台发布的预报只能用概率来衡量准确性。 预测天气是一个预测的过程,通常我们讲降水概率,概率50%以下通常讲有雨的机会小,50%以上讲有雨的机会大。
当然这是一个大概的估计,天气预报并非百分之百准确,但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准确的天气预报将会在人们生产,生活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天气预报的制作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科学分析和处理过程,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有如下几个。
1、数据收集 观测和收集天气数据是制作预报的必要前提。这些天气数据主要是:地面天气图和高空天气图上的基本气象要素等,即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由气象卫星、天气雷达等收集的气象资料;数值预报产品,以及各种探测设备不断收集的本底气象数据(指未来期间影响天气变化的大尺度天气环境)。所有这些观测和收集的资料,经由传输系统、计算机等及时地储进气象台的资料库。
2、天气会商 制作天气预报之前,预报专家要通过各种手段收集大量的气象信息。这些气象信息来自两个渠道:一是天气实况,即最新的地面图、高空图;二是数值预报的输出结果。拿到这些气象资料后,气象专家们要对其进行分析,通常称这个过程为"天气会商"。
实际上,天气会商有不同方式和各种级别的会商。例如,在制作中期预报过程中,中央气象台要召开全国性的中期天气会商,召集各个省和自治区气象局的中期预报专家参加全国的视频会议,讨论未来5-10天天气变化趋势。省级气象台也要召开本省的中期天气会商。
此外,各个省和自治区气象台还要组织区域性的天气会商。例如华中区域气象中心的气象台,要组织湖北、湖南、河南等几个省的天气会商。通过这些会商,最终才能对天气趋势形成较一致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