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民国建筑集中在哪?
我小时候住在静安寺附近,当时对周围环境不太了解,只觉的这片民居很有特色,粉墙黛瓦,人字形坡屋顶。后来才慢慢知道,这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建筑群落,只是少了河。(下图,我家窗外) 这种建筑风格和当时的规划有很大关系。一九二○年起,上海开始规划并建造新式里弄住宅,当时提出了“合理布局、和谐紧凑”的原则,同时借鉴了西方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理念。
比如,为了减少道路面积,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并节约投资,里弄的建筑方向是横向发展,一个接着一个连成一片。而传统的四合院却是四面住房围合中间天井,东西厢房可以向南延伸到街道,但上海的四合院只有向北延伸的院门,与传统的形状还是有很大区别。 再就是外墙都用清水砖墙(后来有少数里弄用了石材或贴砖),不施粉饰,开窗很少而且都是窄条形的。这样的外墙看起来比较简洁古朴,也易于清洁。(下图,我家窗外) 屋顶是用灰瓦铺就的人字形屋面,以利于排水,同时还有两坡顶混合使用的房屋,以应对各种地理条件下的地形。
当然,这些建筑也不是千篇一律,也有变化。比如,在街旁巷口,由于受空间和用地的限制,建筑显得较为密集,所以就有了图中这种相邻房屋之间有通道可以通往天井的做法。(下图,某民居内部) 这种建筑的外部空间其实是很大的,比现在的新式公寓可宽敞的多。当然,这是基于当时的社会观念而言的。因为上海是租界,外国人在此享有诸多特权,其中就有免税政策。在当时上海有大量的人从事租赁业,把房间隔成几部分然后出租。这样既能躲避战乱又能获得收入,何乐不为! 所以你看这些房子外表看上去很紧凑,里面实际上是很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