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有哪些景点?
安徽,简称皖,省名取当时安庆府与徽州府首字的结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之一,省会合肥市,位于华东地区、长江中游东岸,东部毗邻江苏,南北分别为湖北和河南,西部为四川和云南两省。 由于古徽州府在今日划分为黄山市及江西的婺源县(现为上饶市代管县),因此有“新安江万里向东,到了徽州拐了个弯”的说法,所以现今一般将合肥至黄山的一段称为皖南,而将六安至合肥一段称为皖北。 安徽境内丘陵起伏,江河交错,湖泊众多,地势自西向东南倾斜;气候属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型气候;总面积约14.01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327.5万人。 安徽境内的著名旅游景点很多,今天主要介绍一些省内知名的景点。 一、黄山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地跨市内歙县、休宁县、黟县、祁门县和黄山市屯溪区、徽州区、黄山区、黟县。其中黄山市便是以黄山名字中的“黄山”二字命名而来。
黄山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处,南北呈横状分布,绵延数百公里;主峰莲花峰海拔高达1864米,与光明顶、天都峰并称三大黄山主峰,与雁荡山、青城山、峨眉山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山”;景区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核心景区面积154平方公里,集“泰山之雄伟、华山之峻峭、衡山之烟云、庐山之飞瀑、雁荡山之巧石、峨眉之秀丽”于一体,融“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于一身,素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还有雾凇、雪景、日出、佛光等四季景观令人赞叹不已,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素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
二、九华山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方圆120多公里,海拔多在130米左右,最高峰十王峰海拔1346米,是国家AAAAA级景区、宗教文化名胜旅游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地质公园。因山顶常有白云缭绕,而俗称“白云禅寺”,又称“莲花佛国”。据《旧唐书》记载:“天宝年间,有道僧怀玉来此结茅,时年八岁,常坐不倒,人称‘幼禅师’,后于东崖结庵坐化;其徒嗣祖又于西北结庵,世称‘肉身菩萨’”。唐代追谥为“大愿禅师”,故九华山的寺庙多以“地藏”“大愿”“大孝”命意得名。
三、齐云山 齐云山位于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伏岭镇东侧,距县城约15公里,古称白岳、云乡,因遥观峰峦拱翠,浑如一座白玉雕琢的天子灵殿而得名;是道教四大名山之一、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相传轩辕黄帝在此传道授业,故又名“宣仙郡”;历史上曾与武当山、茅山、青城山合称“中国四大名山”,因其“一石插天,直入云端,与碧霞宫及芙蓉峰相辉映”被誉为“天下无双胜地,江南第一名山”。山上道院林立、群峰拱秀、飞云垂空、流泉密布,既有北方山脉的雄浑大气,又有南方山水的灵秀多姿,享有“黄山白岳甲江左”之美誉。
四、天堂寨 天堂寨地处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与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交界处,是长江水系与淮河水系的分水岭,也是大别山腹地唯一一块未雕琢的翡翠,号称“淮河的源头,长江的主脉”;因主峰两侧高耸如云、山峰陡峭如刀削而著称;景区内群山起伏,林木茂密,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是一处以自然风光为主的旅游度假区。
五、八里河风景区 八里河风景区位于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南部,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安徽省五百强企业——阜航集团投资兴建,占地36平方公里,其中水面面积600亩,由一个主湖两个支湖组成,是一座人工湖泊;它以“水秀、景美、生态、人文”著称,被国际湿地专家誉为“亚洲最大的原生态湿地”;整个景区分为中国园、新加坡园、美国园、加拿大园、欧洲园、日本园等国际建筑园林,集中体现中西方园林艺术风格,园内建有世界第一浮雕墙、水上古城堡、世界之最十二生肖园等近百处景点,还设有儿童乐园、游乐场等游乐设施以及垂钓休闲区、水上运动区等休闲娱乐项目,是集观光、度假、休闲、科普、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
六、天柱山 天柱山又名潜山、潜阳、皖山,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西北部,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因主峰如“一石插入天”而得之名。自古以来就有着“南岳”、“皖公山(皖君山)”之称,为江淮地区最著名的山峰之一。
七、大明皇陵 大明皇陵也称明祖陵,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梅花镇,是太祖皇帝朱元璋父母及曾祖、祖父、父亲的合葬墓,因朱元璋定都应天府而被称为应天帝陵,因其建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所以又叫洪武皇陵或大明祖陵,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帝陵保存最为完整的明代帝陵之一。
八、凤阳凤阳花鼓戏 凤阳花鼓是流行于安徽凤阳一带的一种民间歌舞。关于它的渊源说法颇多,一种认为它是由南朝梁简文帝所制小曲《襄州歌》演变发展而成;第二种认为是隋炀帝巡游江都时,从西域传入的一种“婆罗门”舞,当地百姓为了怀念故土,改弦更张,用凤阳方言演唱,并逐渐形成一种说唱形式;第三种认为明朝初年在凤阳发生了一次极大的天灾人祸,百姓在悲恸之中产生了《凤阳歌》,后来经过不断加工,才发展成为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