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钟楼离城墙远吗?
西安钟楼位于西安市中心,明城墙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是中国明代遗留全国最大的钟楼,中国古代钟楼惟一 extcircled(2) 留存的典型建筑,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安钟楼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原址在今西大街北侧的广济街口,与鼓楼对峙,1953年按原貌重建。1956年,为了迎接外国的宾客和专家来西安参观,市政府对钟楼进行翻修。竣工后,为了使游人上楼参观,打通了“回”字套廓内的隔断,使上下楼道贯通。游人上楼后,可以通过回廊环行,观看四周风景。在鼓楼、钟楼整修时,还把原来悬挂在楼上老朽残破的铁钟重新装铸,在楼内四角建了4个重檐亭楼,每个亭楼内悬新铸的铁钟一口,从而使钟楼更加庄重壮丽。
钟楼坐北朝南,为重檐三层。基座为正方形,边长35.5米,高8.6米。钟楼建筑通高36米。台基用青砖砌成,高8米,基座四面正中各有1座高14米,宽9米的十字拱券式门洞,车马可行。台基上建有楼体,楼体为木质结构,三重檐斗拱,四角攒顶,屋檐悬有148只风铎,每当风吹叮当作响,清脆悦耳。底层南北两面正中辟券门相通,人们可出入游行。南北两侧有踏槽可上二楼,两侧有砖券抱厦,飞突挑起。二层以上四周有回廊,楼体浑厚敦重。二三层四角攒顶,高33.4米,屋檐下四正面悬有"文武盛地"、"金城天府"、"声闻于天"、"形胜甲天下"等巨幅匾额,字迹苍劲隽永。二楼楼上有明代铜钟1座,钟高5米,口径4.5米,重约20吨,铸于明永乐年间,钟上铸有龙纹图案和梵文经咒及《诸经佛名》。撞钟时,钟声悠扬,余音可传数里之外.
2012年5月初,西安钟鼓楼博物馆正式免费对外开放。西安钟楼位于西安市钟鼓楼广场,是西安的城市地标。钟楼建于明代,是中国古代遗留下来众多钟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
西安市钟鼓楼广场位于西安市中心,由钟楼、鼓楼及广场组成,占地面积76亩,广场面积10461平方米。
钟楼坐北朝南,是一座重檐三滴水四角攒尖顶式的阁楼式建筑。全部为砖木结构,通高36米,底层边长35.5米,占地1377.64平方米,基座底部的每边长58米,总面积达3714平方米。它建造在用青砖镶边的方形木桩承柱式台上。台基高8.6米,上有宽14米的十字通道。四边各有1座高14米,宽9米的拱形门洞。楼身建于台座之上。南北两边各有1个3米高的平台。台上的木桩承重式楼体分上下三层,由36根木柱承重。内外柱柱顶有20簇斗拱,支承上层重叠斗拱及桁檩,出檐悬山式。十字棱脊上覆盖绿色琉璃瓦,四角攒32条十字脊,下层台有回廊,四面有门,两层内有楼梯可盘旋登至顶楼。顶楼四面有铜铸漏壶和铁马,檐下有“文武盛地”等4块匾额,顶中心有鎏金宝顶。楼内有口洪武年铸造的巨大铁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