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半坡属于哪个区?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部的浐河东岸,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距今约6000年—5600年。从地理位置上讲,位于灞桥区。
半坡遗址1953年春被发现,1954—1957年经过5次较大规模的发掘,此后又经过多次发掘,揭露面积共达1万平方米。1958年在遗址上建立博物馆,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半坡遗址分为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居住区有房屋、圈栏、壕沟和道路。房屋采用木骨泥墙建筑方式,有圆形和方形两种。一般较小,仅能容纳一对夫妇及一个小孩居住。圈栏在房屋南部,是用木(或柳条)等编织而成,用以圈畜。壕沟位于居住区外围,深约3米,宽五六米,可能是氏族或部落的界线。
半坡陶器 以红陶为主,器表多施红、黑两色彩绘。制陶区主要集中在居住区旁边,残陶器、陶片和窑址较集中。墓葬区在居住区外西南部,所发现的200多座墓葬中,有单人葬,也有多人葬,有小孩和成人的合葬,也有两个小孩的合葬。墓内有彩陶盆、小口尖底器和骨簪等随葬品。
半坡人居住区复原模型 半坡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还有骨、角、蚌器,有斧、刀、铲、镰、矛、鱼叉、鱼钩等。制陶工具有陶拍、陶垫、石球等。人们还以人工取火,煮(烧)食物用陶灶和陶鼎,在居住区附近有成堆的炭灰遗迹。所食用的粮食作物是粟、糜子。饲养的家畜有猪、狗。饮食方面以粟、蔬菜为主,捕获和饲养的猪、狗以及鱼和野兽为副食。半坡遗址是研究黄河流域原始社会的重要文化遗存,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