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如何到三亚?
坐飞机,约两个小时;坐高铁,约八九个小时;自驾,约20个小时。无论怎样,“快”,是大多数人的选择。
如今生活在都市的人们,无不向往着自由、舒适。当我们看到“慢火车”的新闻时,或许会带着一丝不解,为什么会一直留用这缓慢的火车?这样的疑问,对于居住在海南岛中部的黎族和苗族民众来说,是很难理解的。
海南岛,四面环海,在没有大桥和现代高速交通时,岛上的内陆交通曾是全国最“慢”的。特别是海南岛中部,因山脉纵横,地广人稀,且聚集着不少的黎族、苗族民众,使得这里到省会城市的交通异常艰难。20世纪50年代前,乘船至海口港后,换乘汽车进岛,再坐木船和人力轿子到目的地,前前后后需要十余天的时间;后来,有了专门通往中部山里的“马班邮路”,但仍需好几天时间。新中国成立后,西(西沙)丹(丹州岭)公路通车,“慢火车”也应运而生,给这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特别是“慢火车”连接起五指山至海口的东线后,“快进慢游”的旅游交通方式,使这里成为中外旅客的“慢时光天堂”,成为体验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的“时光机”。
火车开进深山黎苗寨
海南岛有高山峡谷,有茂密的原始雨林,有古朴的黎村苗寨,有浓郁的民族生态文化,被公认为是“世外桃源”和“生命绿岛”。特别是海南岛中部山区是海南的主要林区、水源区和少数民族聚集地,全岛近80%的面积为山地丘陵,全岛将近40%的黎族和苗族民众居住在这里。
海南岛黎族和苗族民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文化、歌舞文化、婚俗文化、巫傩文化、饮食文化、纺织文化、医药文化等,成为极其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然而,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里仍旧是海南最贫瘠和最落后的地区。当时许多黎族和苗族民众还保留着刀耕火种的生产习惯、原始的石木并用生产方式。许多大一点的村落还没有电灯、自来水和电话,更不用说公路了,进山还是靠手摇木船摆渡和人背马驮。
“火车一响,黄金万两”。为了打破海南岛中部少数民族地区世代与世隔绝的困境,促进地方的经济发展,1970年10月,作为国家“三线”建设项目的西丹公路即西(西沙)丹(丹州岭)公路动工兴建。该路南起三江农场北区(海口市琼山区大致坡镇境内)的演州江,北上经红旗农场、龙塘、龙桥、遵谭、石山、永兴、响水、光村、红毛、营根、湾岭等11个区、乡、场,北至琼中县(现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营根镇(当时为海南军垦农场场部所在地)北部的丹州岭,全长141.2公里。
西丹公路是当时海南最北的中山区的第一条山区公路,也称琼州北山区中线公路或海南第二横线公路(简称琼州中线)。该路原计划1975年底竣工,1972年1月因“三线”建设收缩而停工,到1976年4月完成全线贯通,到1988年6月才正式竣工。这条蜿蜒曲折的山区道路的胜利竣工,对改善琼州北山区交通、巩固国防、开发山区资源、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西丹公路修通后,海南省政府为了更好地加快海南岛中部山区的开发建设,促进山海之间的贸易发展,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水平的提高,增强民族团结和国防力量,决定在西丹公路的基础上修建海南第一条山区铁路,作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先行官”,即为后来的环岛铁路东线北段铁路的一部分。
1990年6月,海南第一条山区铁路五指山线修建完成,由海口市金盘开往五指山市(当时为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所辖,1988年撤县设市)。当年7月1日,五指山线开始正式运营。该铁路运营的列车,最初是由五指山市开往海口市的0133次列车和返程0134次列车,均由四辆铁路平板车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