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锦里在哪儿?
锦里,作为成都的一张城市名片 它代表着古老而又时髦的成都生活模样 “逛锦里”更成为了不少人来蓉旅游的首选 那么,为什么锦里能够如此受欢迎呢? 今天,就跟着小锦一起来揭秘吧!
一、源于三国,盛于唐朝 三国时期,蜀汉执政者刘璋在今成都市中心修筑了有“市楼”之称的“成都府治”(即现在的锦里)。此后,成都的繁华景象便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而到了唐朝,因成都平原连年丰收,粮食产量居全国之首,加之又有益州大牢和灌县青衣镇两大草场供应军马,使唐王朝有了足够的资本与北方民族抗衡。当时的长安城就有这样的说法——“扬一益二”。意思是四川的赋税和粮食产量,可居全国之首。 同时,由于唐代开放的国策和对文人的尊重,加上南方战乱较少,所以四川成为了唐人移民和文人避乱的首选之地。而成都则成了这些流寓人士的精神家园。
《全唐诗》收录的唐传奇中,有一大半都与成都有关;杜牧写下“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王维则有“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诗句流传于世。李白、杜甫等诗人更是将成都誉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们留下的千古佳句为锦里的文化积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宋元时期的商业繁华 到了宋朝,由于中央集权和财政体制的改变,地方上的节度使和藩镇势力被削弱,从而为城市的繁荣创造了条件。宋代的成都,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得益于川西平原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劳动人民辛勤劳作,宋代成都的农业非常发达,史书多有记载——《读史方舆纪要·四川》载“宋时成都府‘野无荒隙’。”《锦城杂记·食货》也说“蜀中自宋时最富。” 农业的兴盛,带来了人口的增长和城市规模的扩大。有人口,就有了消费的需求。于是,商业和手工业开始在都市里盛行起来。
为了促进贸易,宋太祖还于淳化年间(992年—994年)在成都设榷酒局,统一掌管酿酒售酒事宜,这为成都酒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据《成都竹枝词》载:“锦江酒美花开尽,夜放笙歌吹落花”,说的就是宋朝时期成都酒肆里彻夜笙歌、觥筹交错的繁华景象。 除了酒业之外,宋元时期的成都还为世界纺织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早在北宋初期,成都就已经有了水力纺纱机和提花机,比英国同类机器的出现早了近四个世纪。
正是因为拥有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充足的人力资源,所以南宋时成都的丝织品产量占了全国的六成左右,而元代时甚至达到了惊人的九成。 丰富的农产品和繁茂的手工业,为宋元时期成都的消费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街头酒馆里坐着的喝得醉醺醺的行人和四处飘散的酒糟香味;看到了戏台上正演着连台好戏,台下观众却拥挤不堪;甚至还看到了那些手里捏着纸币(交子)的商人,他们在街头摆起了摊子,出售着自己带来的异国风物…… 这一切,都在表明当时的成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商业大都会。而这也为锦里的诞生埋下了伏笔。
三、明清时期的锦里生活 时间到了明代,成都的农业仍很兴盛,明人王士性曾在其著作《广志绎》中说:“川菜之美在于味,而蔬食亦然。”意思是四川的美食,就连素菜也是美味无比。 不过,此时成都的商业已出现了衰落迹象,清代学者赵翼在《陔余丛考》中就说:“惟蜀中自前明以来,市中无佣工贱贩。”意思是很久都没有看到乞讨者和做苦力的外地人了。这说明成都的商业已在走下坡路了。 不过,随着西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烟草和经济作物的种植,使成都的手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其中以蜀锦的复兴最为引人注目。清人王闿运在《蜀锦诗》中说:“古锦销熔铸兵器,一朝再造翻新制。”意思是说,用旧绸缎为原料重新织造新奇精美的蜀锦。
蜀锦重新兴盛,不仅使得成都手工业恢复了活力,而且还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增加了人民的收入。于是,这个有着数百年商业历史的古城又再次焕发了青春。 直至清末民初,成都仍然是一座风光秀丽且有丰厚历史底蕴的城市。1906年,一条连接城内城外的道路被正式命名为“锦里”,而这条大道就在今天的武侯祠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