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哪里的砂舞最开放?
成都有非常多的“静吧”。这类的酒吧通常环境较好,有音乐但相对没那么多“情调”(当然,跟二哥我相比,任何所谓的“情调”都显得平淡无奇);一般会有几个弹吉他的乐手,或者一个独唱,几个合唱,气氛比较温馨。此类酒吧通常没有“舞池”,人们都在卡座里喝酒唱歌。这类酒吧大多不会有“舞女”(我不知道准确的名字叫什么,反正就是坐在台上的那种“小姐”),如果有,一般也是1对1的坐台,不会像舞厅那样一群一群的坐台小姐。
其次,是一些“迪吧”。此类酒吧通常有较大的空间,有一些闪烁的灯光,流行的和非主流的DJ歌曲,以及充满躁动的人群。这种地方通常有舞台,或者类似舞台的地方,有些会做一些热场的表演,比如劲舞团什么的。在舞台下方,一般会有一两个穿着较暴露的女性,边跳边引逗消费者(俗称“托”)。这些女性通常是陪酒女,你点了酒水她们可以送你,但是通常这些消费都是包含在你点的酒水费用里的——如果你不想付这笔额外费用,也可以,毕竟人家只是“托”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舞女”。所以这类地方的“舞女”其实跟你上述问的“舞女”不是一个概念。
就是题主所说的“某沙湾”之类的。这类酒吧通常规模较大,有比较多的桌位,也有比较大的“舞池”。这里的“舞女”跟上述两类场所的都不同! 她们全部都是赤裸着身体(当然你可以选择穿或不穿脱衣舞男的表演服)在舞台上尽情地扭动他们的腰肢,挥洒他们的汗水……
成都市郊有一个名叫砂西镇的地方,据传是因为该镇曾出产地表沙金的砂锅,“砂西坝”作为当地“土著”俚语被当地老百姓沿用并传诸后代。随着岁月的流逝,“砂锅”早已无处可寻,“土语”“砂西坝”倒还被当地及外来的人们沿用,并形成有别于其他地方的文化风俗,砂西坝砂锅舞就是一例。
与其他地方的砂锅舞相比,此处的砂锅舞更具有山野之趣,并有着独特的风格,其舞蹈语言更加直白,舞蹈动作更加奔放,舞蹈风格更加独特,使观众有一种耳目一新、流连忘返的感觉,具有相当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南征孟获途经此地,遇到金沙江暴涨,无法渡江。这时,忽听岸边坝上有山民击打瓦盆、砂锅,欢歌狂舞以壮行色,诸葛亮遂受此情景鼓舞,率军顺利渡江。
在长期的群众中流传和演变中,砂锅舞融入了“跳脚会”的歌舞形式,并把“打溜子”(由锣、铜钹、汤锣、马锣四种铜器组成的铜乐队)作为伴奏乐器,舞蹈动作和队形也愈加丰富和新颖,并成为当地群众喜爱的一种娱乐形式。
砂锅舞由“跳黄杨”、“跳丧”两部分组成,跳黄杨属于喜舞形式。当有喜庆之事发生,如新屋落成、喜获丰收、乔迁之喜等,即跳砂锅舞,以示庆祝。跳丧则是“跳脚会”中不可缺的舞蹈形式。
在跳丧舞的演出中,丧葬中的一切禁忌都被打破,所有参加跳丧舞的演职员与“孝子贤孙”均须吃“断悲伤饭”(通常为火锅,象征着“大团圆”)。跳丧时,男女演员可同台共舞,并着各种颜色服饰,舞场中须燃点蜡烛,敲打铜器,可放声歌唱,欢乐舞蹈,所有这些都在超常的时空里展开,而“孝子贤孙”们也必须参与舞蹈,尽情欢乐。“跳丧”中所跳的舞蹈便是砂锅舞,并由男子独舞或打“溜子”(“跳丧”时的伴奏乐队)的男子跳。
在长期的流传和演变中,砂锅舞形成了一定的舞蹈程式,通常由两到三人表演,男演员手持单面小鼓、马锣,边走边敲同时做各种武术动作;女演员头顶砂锅、盆儿等,身挎酒壶酒盅,边唱边舞,并为男演员敬酒,饮酒,对舞。
音乐由“跳丧”时的“溜子”组成,有时还加用锣鼓,舞蹈队形为对舞、圆舞,时而对舞,时而“溜子队”与舞蹈队对舞,舞蹈风格朴实、欢快、热烈、奔放而诙谐,舞蹈语言直白,带有较浓的山野习气和生活风俗性,极富特色和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