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增城区有什么村?

安桐翔安桐翔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本人是增城人,按照我了解的情况给你说一说吧! 增城区辖2个街道(荔城街、新塘街)13个镇(石滩镇、仙村镇、宁西街、永宁街、朱村镇、正果镇、派潭镇、中新镇、福和镇、荔湖街、派潭镇、小楼镇、派潭镇、小楼镇)169个行政村。其中荔城街有15条村,新塘街有48个村。

一、历史沿革 增城县位于广东省中东部,西邻广州市区,北临西江与佛山市南海区和三水区隔江相望;东邻博罗县,南连从化区和花都区。总面积1616.87平方千米。

二、地理环境 增城县地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常年气温高,冬季不严寒,夏季无酷暑。年平均气温21.7℃,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10.9℃,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28.4℃。四季不分明,冬夏两季明显,每年约3~5天出现低温阴雨天气或者霜冻。年平均降雨量为1760毫米~2000毫米。

增城县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平原、台地、丘陵、山区等。按地形分类,全县山地占28%,丘陵占46%,平原及岗地分别占21%和5%。主要山脉有罗浮山、龙门山和九连山,属粤北、湘南丘陵盆地地貌。

增城县境内主要河流有东江和增江。东江是省内第一大河流,流经本县的河段称沙河或增河,是珠三角地区最主要的饮用水源之一。 增江县土壤类型主要有红壤、黄壤、水稻土、沼泽土、潮砂土等五种,共有15个土类、68个亚类、212个土属、948个土种。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PH值在4.5~7.8之间,适宜多种作物生长。

三、行政区划 增城县现辖2个街道、13个镇。分别是:

1.荔城街(原荔城镇):面积68.43平方公里,人口9.81万。街道办事处驻东山大道中78号。 辖15个村(居)委会:

2.新塘街(原新塘镇):面积76.36平方公里,人口18.42万。街道办事处驻广园路268号。 辖48个村(居)委会:

四、发展概况 增城的农业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北部,以种植业为主,水果是该县重要的农业生产部门,著名特产有荔枝、龙眼、香蕉、菠萝、青梅、柑橙、西瓜等,盛产的荔枝被誉为“岭南佳果”,驰名中外。

工业则主要集中在南部和中部的几个镇。目前,已形成电子信息、机械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

武逸桐武逸桐优质答主

新新村

新新村隶属新塘镇,东江之滨,东起何氏宗祠,沿东江往西48米为起点,往南610米,往北625米处为终点,总面积0.195平方千米。村边江面宽阔,古木参天。原称“新围村”、“围仔”。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广西府海宁县(今南宁市)人黄姓人氏,迁到新塘河(东江下游支流)江心洲上建村。当时,新塘河从古揭阳场(今广深铁路仙村站附近)流入江心洲后一分为二,该村居河心,故名“围仔”。清初,又建围于西岸,并于洲尾江边建埠,通航兴贸易,商业繁盛,为新塘镇早期形成地区之一。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乡人到原籍地广西府海宁县新新圩,购回一块长3.3米、宽0.66米的大石,立于村口,刻上“新新大石”4个字,村名改为新新坝。

新新坝河涌纵横交织,舟楫纵横,盛产莲藕。清代中期,已发展成为水乡的鱼米之乡。清初至民国初,为“新圩街”集市中心,商业发达。清乾隆中期,新圩成为墟市,水、陆交通方便,商贾和手工业者集聚,新圩成为集市。墟在围仔西岸,因此叫新圩。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新圩已辟为新圩墟场。新圩墟以种植业为手工业、商业源流,而新圩墟商业又推动种植业、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墟场四周多是农田、鱼塘,产莲藕、马蹄、甘蔗,鱼虾味鲜,农副产品丰富。墟场店铺有20多家,以经营农产品、手工业品、日杂为主,还有米店、旅店、饭店、药店和杂货店,商业繁荣。每逢墟日,石美、仙涌、仙村、石泽、群星、石角等村人纷至沓来,热闹非凡。1957年扩建成新圩圩镇。1968年属新新大队,1983年复建新新村和新圩圩镇村。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