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有什么庙宇?
1、光孝寺,广州市中心唯一一座佛教寺庙,拥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广州最古老的寺庙之一,原址为东吴孙皓的金沙岛,始建于梁武帝普通四年(公元523年),原名祖堂,隋朝时改名光孝寺;
2、六榕寺,位于越秀区光明路,始创于五代后汉乾祐三年(公元950年),最初由后汉高祖刘知远第二子刘崇建庙,故名“刘弘济丛林”。北宋治平年间重修并赐名“六榕禅院”,明代重修并扩建,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再修;
3、华林寺,位于荔湾区下九路,又名万寿寺,初建于唐代咸通元年(公元860年),南宋嘉定十六年(公元1223年)重建,明清时期屡废屡兴。现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4、开元寺,位于番禺区莲新路,唐天宝五年(公元746年)兴建,北宋雍熙六年(公元989年)重建,规模极为宏大,素有“州前第一亭”之称;
5、海幢寺,位于海珠区工业大道北,原名海幢禅院,初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清朝末年,因寺院周围多榕树而称“榕园”,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复名为海幢寺,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五台山的下院,有“南五台”之称;
6、三元宫,又称三元古庙,位于天河区龙洞街道,初建于明朝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清代康熙皇帝南巡时曾在此停留,赐额“三元宫”,是岭南地区著名道教庙宇,有“岭南第一庙”之称;
7、三元塔公园,位于增城区朱村街,原址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方以智的故居,后人于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在其故居原址建“方氏节妇祠”,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在广州建成“三元塔”,并将这座石塔移入该祠堂内。新中国成立后,将“方氏节妇祠”连同里面的“三元塔”一并辟作公园。 除了以上七大寺庙外,还有如下一些寺庙道观:
光孝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 越秀区光孝路109号之1
六榕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3A级景区, 地址: 越秀区光明路22号之二
华林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地址:荔湾区中山七路光复中路345号之一
开元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地址:番禺区市桥西街禺山园附近
海幢寺,省、市文物保护单位,地址: 海珠区同福西路
三元宫,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地址: 天河区龙洞街
三元塔公园,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地址:增城朱村街
羊城历史悠久,古迹众多,宗教文化源远流长,素有“百寺羊城”之称。这里说的“百寺”,并非实指,而是指羊城寺庙之多,犹如百寺。历史上羊城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教并存,互相融合。其中,尤以佛教最为盛行。
南汉时期,五代十国纷争时,羊城是岭南南汉国的国都,经济发达,寺院兴盛,“五里一佛寺,十庙一僧房”,“佛光烛天,僧侣云集”,“南汉之众,十有七八浮屠”。“南宫”、“乾和”、“应天”三寺均与王室相关。当时寺内的高僧大德,深受帝王尊重,被封“国师”、“大谏议大夫”、“大尚书”、“上柱国”等官职,还参与军国大事,为官达贵人家作法事。
宋代,羊城佛寺仍然很多,著名的有大通、真际、天王、荐福、宝华、云峰等。当时羊城已经进入海洋商品经济发展时期,手工业、土特产品非常丰富,对外贸易繁盛,成为“南海之中巨镇”、“蕃舶所集之地”,商贾辐辏。元代,羊城佛寺有宝华、海幢、广福、海云等数十所。
明清时期,羊城寺院鼎盛。明代佛寺有宝华、海幢、华林、千秋、净慧、光孝、大通、荐福、云峰、宝陀等。清代佛寺有华林、海幢、莲社、宝陀、大通、荐福、云峰、光孝、海云、大元等。著名的有光孝寺、六榕寺、莲社寺、海幢寺、华林寺等。
羊城伊斯兰教历史悠久,五代南汉时,已有穆斯林2000余户到羊城定居和经商,带来伊斯兰教,南汉国王在怀圣寺“建塔以资观瞻”,后称“光塔寺”,成为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先于泉州清净寺70余年在广州建立的第二座清真寺。明代,羊城伊斯兰教有清真大寺、沙美、光塔等三所清真寺。
天主教在明代万历年间经澳门传入我国,1690年(清康熙二十九年)在广州珠江畔建了首座天主教教堂,命名“西关圣心大堂”。天主教羊城教区是中国最早设立的8个教区之一。19世纪末,又建了花地湾教堂、小德兰童贞圣母堂、东山区圣心教堂、越秀区圣若瑟主教座堂、水荫路圣母圣心堂、光塔路慈圣婴耶稣堂。
基督教在鸦片战争以前,传教士以“传教”为工具,在羊城建立了“仁济医院”、“真光书院”和部分教堂。解放前,羊城有天主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教徒3万多人,宗教团体10多个,教堂70多座。1993年,羊城有伊斯兰教清真寺5间,教堂、礼拜堂60多间,天主教、基督教等教徒5万多人,宗教团体9个,有爱国宗教组织“广州市伊斯兰教协会”、“广州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广州市基督教协会”、“广州市天主教爱国会”、“广州市天主教教友协会”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