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有几个墟?

施雨镡施雨镡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除了北京西路的那一个,还有越秀南的裕福坊(已拆),还有文德路的文德阁。 旧时广州城有“一府六县”之说。所谓“一府”即广州府,“六县”则是增城、从化、花都、番禺、南海和顺德。这“六县”除南海、顺德两个县现在属于佛山市外,其余四个县现在的广州市辖。

在旧广联达地图上可以找到这些县城的踪迹——它们都分布在旧城附近。其中增城县址就在现人民公园一带,从城东门出去便是旧增城县城;从城内大街往北走,过桥就是增城县署。

民国时期,这些地方都是乡公所或区公所驻地。解放后几年,这些区域属于越秀区。不过,当时城市扩展很快,这些老县城的位置都被新楼林立的现代城区所覆盖。1958年后,这些地区才归属到现在的荔湾区。

至于说这些旧县城为何称之为“墟”呢?这是因为这些地方过去不仅是县治所在地,而且市面繁华,商业贸易非常活跃。所以,人们把县城称为“墟”。这种“墟”与今天乡镇赶集的“墟”完全不是一回事。 除了上述几个著名的“墟”外,在今光复中路和新宗仁路交界的一个路口曾有一个“五仙观墟”;在今吉祥路和文化馆附近过去还有个“应元墟”;现在中山纪念堂附近有个“应元路”,这条街道过去就叫“应元墟”;而中山医大附院附近则有一条叫作“四牌楼”的街巷,这里以前也有个“四牌楼墟”。

这些旧墟大都随着城市改造而消失。但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旧墟里面曾出现过不少名人,比如明代著名文学家海瑞曾在增城县学任教,清代学者梁廷楠曾在文德阁任职。

宇文优寒宇文优寒优质答主

墟,在广州其实就是圩的别称,墟镇或者圩市。古代有五岭之隔,岭南之地交通不便,物产互通有困难。为了物资交易方便,古代岭南的先人们根据当地山川河流众多的特点,将墟市安排在水陆交通方便的码头附近,并根据人群居住的密度,选择在一定的时间里定期举办墟市,“某日墟”由此而来。一般相距十里左右就有一个墟市,即一乡一墟。广州就是从这种墟市贸易中发展起来的。

现在广州城内还有几条路名叫“三约”,这些“三约”路就是古代“第三街”或者“三人约”的音译或谐音的遗存,说明这里曾经是墟市贸易的集中地,还有“沙面”、“西濠”、“下九”、“上下渡”等都是古代墟市贸易的遗存。随着广州城市的不断发展,“三约”、“下九”等成了市区内繁华的马路。现在广州郊区还有以墟命名的地名,如太和墟、江高墟、花山墟、狮岭墟等,郊区的“约”还有洛溪约、沥滘约、蚌湖约等,还有以渡命名的地名仍有沥滘渡、市头渡、龙口渡等,以“沙面”命名的地名有蚌湖沙面、沥滘沙面、洛溪沙面等。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