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什么租界?
1、“广州”不是租界,是英殖民主义者在1843年至1857年间强行占用的中国领土;
2、广州的租界地,实际上只有4处,分别被命名为“洋行”(后改名为北郊)和“新墟”(现海珠区南石头街道区域)、“新关”(现为越秀区六榕街道辖境)和东皋大道(今已不存在)。 其中,北郊在今环市北路西侧一带,原为荒地,因靠近广州城北门——“拱北楼”而得名。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政府以“洋行”为据点对广州进行军事统治。《南京条约》签订后,又派兵进驻该地,并在1846年修筑炮台,建立码头,强征民夫,大肆掠夺当地土地资源和从事非法贸易。
新墟位于今海珠区石井镇北部,是五涌至洛溪河与流花湖之间的冲积平原,原属番禺县秀水乡。1835年,英国人为了开辟新的贸易场所和在华南扩张势力范围,强购了这块土地,并在这里大兴土木,建造商馆和码头等。 新关所在的街道原名三元里,是为纪念南宋抗金名将赵三郎所建的三元塔而命名的。这里原是一片水田和鱼塘,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英国商人来此兴建房舍,开辟码头,进行偷漏海关税的非法贸易。
东皋大道位于现在中山一路附近,是当时由黄埔港经西关向广州市区延伸的主要道路之一,因邻近清朝时的皋埠(今光复路地段),故名。1834年起,英国商人先后在东皋大道至德政中路的路段两边建起洋行和仓库,形成英国人在广州城的第四个租界。
广州英租界
清咸丰十年(1860年),清廷与英国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广州辟东、西两处租界,东租界在海珠北面河南岸,英商不肯去;西租界在沙面(明代称拾翠洲),面积二十余顷。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3月广州英租界正式开界,英政府派副总领事包腊兼管沙面英租界。不久英商行轮公司在洲北筑堤圈地。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英国正式派占美任沙面英租界工部局首任租界总巡捕,租界内有华人25806人,洋房40多间,码头3个。工部局设有巡捕房、工场和船坞,“工部局”是殖民政府。
广州法租界
清同治三年(1864年)法领事葛罗与两广总督英桂在沙面谈判租界范围,未达成协议。清同治十年(1871年)法国政府以武力胁迫两广总督瑞麟签订了《关于法国人在广州租界地址并设领事署专条》,辟沙面洲尾(今沙基以北一带)为法租界。划界后,界内地皮被法国人承租或购买280余亩,法人在沙面也建了40多间洋房,开设商店40多家、酒店7家、饭店4家等,修筑了2座天主教堂和1座望楼(观礼台)。法租界当局建立了工部局性质的“法人会审公堂”、“公董局”作为统治机构,法兵营是镇压的工具。
辛亥革命后,法、英租界内的“华人非许可不得入内”、“华人与外国人争执惩办华人”、“华人不得在租界内举火燃放鞭炮”等各种歧视和镇压中国人民的暴行时有发生。1925年10月,在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压力下,法、英政府将沙面租界交还中国。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拆除了沙面租界界碑等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