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长远准吗?
在20世纪,气象预测的准确率能达到80%就已经很厉害了;但到了21世纪初,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能将短期(48小时之内)和中期(3个月左右)天气变化准确度提升至95-98%了! 当然,影响气象预测准确性的因素有很多,如数值模式误差、初始化数据误差和观测误差等等。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风云”系列气象卫星以及地面观测系统,能够获得较为准确的大气参数。同时,我国还参与了国际数值模拟联盟(IFSIMI)计划,共享全球大气与海洋的科学数据,为构建精准的气象预测模型提供了重要基础。 在理论方法上,近年来气象学家也提出了许多新的思路。例如,气象学者朱文俊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种利用卷积神经网络结合加权集成学习算法进行天气图像分类的新方法,对阴雨天气和非阴雨天气图片进行了准确的分类,为气象预测提供了新的思路。
虽然我国的气象预测水平在不断进步,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对于强对流等突发性天气的预报仍然难以掌控。中长期气候预测目前仍属国际前沿科研领域,存在着较大的挑战。
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于气象研究领域,我们将能构建起更加精准高效的气象预测体系。到那个时候,我们或许可以像控制温度一样来主动操控天气吧。
天气无常是人们对天气变化的一种感性化总结,但实际上气象学里还没有这种提法,我们经常讲的是“天有不测风云”。从气象角度来说,天气是时刻在变化的,有日变化、年变化,有冷暖、风雨等,其中许多是难以预测的。如一次暴雨过程,前些年只能提前2~3小时~3天预报出大暴雨落区,虽然近年来天气预报技术有较大进步,但时间也仅延长至5~7天,再远一些的时间预报就很难说了。
人们对天气预报关注较多的是时效为两三天的晴雨预报。实际上,晴雨预报分为高级和初级,指区域或城市是否下雨为高级(如全市有雨),某个街道或地方有下、有的地方没下为初级(如城区有雨、郊区无雨)。近年来,高级晴雨预报准确率不断提高,大城市已达到90%以上,一般城市也达到80%左右。而初级晴雨因为和局地环流系统密切有关,准确率就差了许多,大城市为50%~60%,一般城市只有40%~50%。所以,人们对天气预报准确率的不满意往往是针对这种初级晴雨预报。
人们对天气预报的可信度往往和平时接受信息的渠道及所处的区域有关,如地处江南水乡的人对下雨关心很多,对较远区域的天气不怎么关心,所以对本地的下雨预报不满意,对较远区域天气预报的可信度就高。而地处较远区域的人对本地天气预报满意,对本地以外的天气预报可信度不高。
天气预报是天文学、物理学、和数学等科学理论的综合应用科学,其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随着科学技术及观测手段的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也在不断提高。目前,国外天气预报准确率较高的国家有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我国也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因此,天气预报是可信的,尤其是2~3天以内的预报相信绝大多数都能应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