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天气预报准吗?

阚呗湾阚呗湾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天气预 报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分析和预测未来气象变化,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天气预 报准确与否直接关系社会经济运行与公众日常生活。但是,由于自然界本身的变化多样性、复杂性,以及目前人类对气候系统的认知不足等因素影响,天气预 报存在一定的误差。需要不断改进和提高天气预 报水平。

一、提高数据精度 目前,用于制作天气预 报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由气象部门通过实时通讯网络传送至中国气象局卫星气象中心,由该中心进行数值预报模式输出,生成未来的气象变化趋势。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用户希望通过互联网查询本地及周边地区的气象信息。在传统天气预 报服务基础上,各地气象部门纷纷开展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新型气象信息服务。这些创新不仅丰富了气象服务的内涵,也提高了气象服务工作效率。

二、加强气候预测研究 新千年以来,全球气候变暖成为众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2016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强化应对气候变化措施的《巴黎协定》。作为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大国,我国肩负着减污降碳的重大责任。做好气候预测,合理调配资源、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大气科学界一直致力于气候系统特征及变化规律的研究,逐步深化对全球增暖、极端事件等热点问题的认识。同时,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将气候可预报性提高作为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提出了到21世纪中叶实现5天~7天的台风和暴雨预警能力的目标。

三、完善监测预警体系 监测是基础,只有通过严密的监测体系获取真实完整的数据,才能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灾害做出正确预判;预警是关键,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对比和分析,掌握灾害发生发展的特点,提前发布预警信息,落实应急响应措施,可以降低灾害损失;应急反应是保障,一旦发生灾害,能够及时启动相应预案,采取有针对性的处置举措,把可能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对于降低自然灾害风险、保障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廖振佑廖振佑优质答主

在气象科学高速发展以前,人们对天气的认知和预测还停留在经验判断和简单外推的层面上,天气预报在人们心中基本上是不准确的代名词,人们对此也习以为常。而近些年,随着天气预报准确率的提高,人们似乎已经习惯准确的天气预报,如果预报不准的时候,就会认为是“误报”。

其实,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是一个极其严谨的过程,每一条预报结论的获得都是经过大量数据分析、复杂天气学方法判断,甚至借助数值天气预报这种复杂手段,从这个角度上讲,天气预报是“准”的。但是,从气象科学发展的现状上讲,天气预报仍然属于发展过程中的科学,尚存在诸多待解决问题,存在一定的预报误差,从这个角度上讲,天气预报又“不准”。这些误差,可以理解为是气象科学发展过程中的“局限”,是目前条件下无法解决的。因此,天气预报是“准而又不准”的。

其实这种“准而又不准”的尴尬,不仅仅是天气预报这么一个科学问题所固有的,比如,量子力学告诉我们:我们不可能同时准确确定一个微观粒子的位置和速度,位置测得越准,速度就越不准,反之亦然。用物理学的语言讲就是:微观粒子的位置与速度不能同时处于精确态,必然处于所谓的叠加态。

同样,天气预报也是处于确定性预报和概率性预报的叠加态,即准确率相对较高的时候天气预报是确定性结论,而相对较低的时候,天气预报则是概率性的。比如明天没有出现降雨,只能认为这次降水预报是“不准确的”;而如果仅出了零星小雨,从预报的角度上则是“有雨无雨差别不大,属于准确预报”,这又属于“准确的”预报了。

因此,“准而又不准”的天气预报不是误报,而是科学发展的局限性所决定的。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