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的能力有多强?

安桐翔安桐翔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我1984年生于云南,从小和爷爷奶奶生活在腾冲一个小山村里,奶奶是当地有名望的乡绅(解放前曾是地主),爷爷是个中医,虽然家庭条件很不错,但是交通很不方便,去县城都要走山路,所以信息比较闭塞。我记得小时候最开心的就是每年天气冷的时候因为可以烧竹子取暖,还可以玩雪,每次下了大雪我的小伙伴都会来找我玩,但是我从来不知道下雪天应该穿多少衣服,带什么东西,因为每次都是玩的高兴了,回家才发现自己忘记了棉袄,冻的小手通红,然后哭着找爷爷帮忙(用现在的话说我大概是传说中的暖宝宝....)

记得有一年的冬天特别冷,我记得我穿了很多衣服还是冷的不行,于是哭喊着要奶奶给我做棉裤,我到现在都还记得我奶给我做的棉裤,那是我人生中最可爱的棉裤之一,上面还缝了好象“福”字图案的绣花,但是我穿着它还是觉得冷,于是我哭着闹着要去县城买新衣服,当时我奶奶心疼极了,于是把家里珍藏已久的腊肉拿了些出来,让我带着在路上吃,还给了爷爷几颗糖,我高高兴兴的去了,一路吃着零食,唱着歌儿,别提多开心了!可是还没等我到家,天上就下起了雨,越下越大,我被大雨包围了!(对当时来说可能雨不算大,但是对我来说绝对是狂风暴雨)

我站在田埂上,周围没有人,我又不认路,着急的直哭,正着急时我看到远处有个黑色的人影正在慢慢的向我靠近,我顿时有了救星的感觉,迅速的跑过去,那个人走到近前把我领回家了。

我回家后才知道,原来那人不是救星,而是灾难,因为我刚回到家里,家里的土墙就开始裂开,我吓得直哭,我爷赶紧过来把我抱在怀里,我生怕被炸飞,一直紧紧的闭着眼睛,不敢看眼前这一切,直到一阵摇晃后,一切静了下来,我才敢睁开眼睛,而我的亲人,包括我在内全部安然无恙,只有一些灰尘和土落在我身上。 后来我问起这件事,我爷告诉我,当时正在看电视里播台风海鸥袭击美国,登陆地点正是我家所在的地方,风力17级,而我刚好在外面,如果晚回来一会,可能我就被吹跑了,或者更严重的后果。

从那时起我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也从此不再怕黑,不怕鬼,直到现在,我再也不会相信什么牛鬼蛇神,我只信科学。而我也成为了一个科普爱好者,希望我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让更多的人知道自然界的神奇与伟大,同时也让大家知道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

杜葆亮杜葆亮优质答主

天气预报准确率的高低不仅关系着老百姓穿衣脱衣、打着伞还是骑单车出门、郊游踏青还是宅在家里,而且关系着社会方方面面的物资调配和资金分配。而最近,天气预报是否准确,又成为舆论场上绕不开的话题。

从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来说,天气预报准确率确实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是一个概率问题,无法做到100%,并且预报时效越长,准确率越低。天气预报准的时候,大家可能认为是理所当然,一旦某次预报不准确,就会觉得气象台失误了。实际上,天气预报是一项科学工程,每一次预报产品的形成,都要经过前期观测、中期计算、后期决策等过程。随着气象探测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数值预报模式的改进,目前我国天气预报准确率已大大提高,2018年全国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达88%,气温预报准确率达90%。

我们还应当认识到,天气预报还做不到“无缝隙”和“全覆盖”。目前,气象部门能够预报的是落区,但落区是一个范围,也就是说,我只告诉你哪里有雨,并不能预报出某个区域降水量的具体数值,也不能精准到某个街道、村落或某个人身上。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等新兴技术的发展,精细化到街区或乡镇的预报将不是梦想。此外,对于小尺度天气,比如冰雹、龙卷风等很难被观测到,由于“个头小”,容易受局部地区下垫面影响而发生剧烈变化,在复杂地形与海洋等下垫面影响下,其时空分布更是十分复杂。因此,如果这种天气刚好“游荡”到预报员没有圈定的区域,那这一区域就可能“中招”,而其他区域则“幸免于难”。

此外,天气预报的表达还存在“模糊”等问题。比如“局部地区”到底指哪里,“短时”到底有多短,这些生活“小确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公众对天气预报的“好感度”。而“局部”“短时”等专业术语源自于国际气象公约等专业规范表述,使用这些模糊语言的原因是天气变化的复杂性和变异性等。为了便于公众理解,同时提高预报的精度和实用性、针对性,气象部门正在研究调整模糊天气用语,以进一步提高天气预报的适用性和服务水平。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