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气温怎么播报?

季子超季子超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问题似乎有点道理,但是貌似也稍微有些外行。 其实,气象学上压根没有“温度”这个词儿——只有“气温”( air temperature) 或者 “地表温度”( soil temperature)。 所以,说“温度”显然是不正确的,应该说“气压”或是“高度”。 而天气(meteorology)这个学科研究的对象是大气层(atmosphere)。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说“气温”其实是个名词(subject),表述的不应该是测量值,而是表示某个时间点大气层的状态——也就是一个过程(process)。而这个过程,是从地面开始的。因为我们对地面的温度最敏感,最容易进行测量。

所谓的“今天最高气温37℃”应该改成“今天的最高气温预计将达到37℃左右”——注意加上了“左右”两个字。 而“明天最低气温0℃”也应该改为“明日的最低气温将会下降到-5℃左右”。 ——同样加了“左右”两个字。 为什么要用“左右”呢? 根据标准差定义,一个样本的绝对误差(measurement error)为 ±2σ 。如果要把这个误差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那么样本数量就应该满足 n >= 4(α+β) 。其中 α 和 β 是分别由测量的精度和信度(confidence level)决定常数。当测量精度提高一倍时,需要增加三倍以上的数据才能使误差范围保持不变;而当信度提高一倍时,则需要增加四倍的数据才能让误差范围保持不变。

也就是说,当测量精度提高一倍、信度降低一半的时候,为了把误差范围控制到原来一样大小,就必须得增加十倍的数据。可见,要想在精度不变的情况下使得误差范围减小,就必须得增加样本含量。反之,要在样本含量不变的情况下使得误差范围减小,就必须得提升测量精度(或降低信度)。

考虑到目前各种观测数据的精确度都很难达到完美——即不可能总是有±0.1℃的测值,因此无论是测量精度还是信度,其实都是与样本含量相当甚至更加重要。这时候,如果要同时确保精度与信度都不下降太多的话,就必须得加大样本含量了。而如果只想要保证其中一项不下降太多,另外一项可以有所牺牲的话,则只需要重新调整 α 和 β 的数值即可。

竺霞格竺霞格优质答主

大家最熟悉天气预报就是通过广播和电视,天气预报中的预报项目、预报方式、发布时间有相对固定的播报规则。最常播报的天气项目是“今天”、“明天”、“后天”的天气现象、风向、风速和气温。白天和夜间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播报的时候是按照气温由高到低的顺序播报,例如“今天的最高温度33度,最低温度25度”,有些播报时会省略“度”。 有时候还会播报连续几天的气温情况,也会按照由高到低的气温播报,例如“未来三天的最高温度35、33、31度,最低温度25、23、21度”。如果温度较低时,“0”度以下的温度,需要明确读出零下,在气温播报的时候一般会报到整数度。

除了电视台和广播,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大家更多通过APP、网站等渠道获取天气信息。移动互联网改变了温度的播报方式,通常以列表或者图文展示的方式,把天气信息展示出来,一般当天的温差会用文字括号的方式显示出来,例如“25至33度”。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