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怎么闹?
我靠,一上午这么多赞,受宠若惊啊! 事先声明,这个程序只是个简单的模拟,不能用来真正预测天气。而且我是业余学的这些,不专业,不严谨之处敬请见谅。 首先,说一下原理。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充满了电磁波,而这些电磁波是以波动的方式传播。而无线电波,红外线,紫外线甚至x射线都是电磁波。电磁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候,介质的导电性会对电磁波产生扰动(电荷移动产生的电流)所以电磁波又称为电波。
大气层也对电磁波有吸收和反射的现象,因为大气层不是绝对绝缘的,其中含有大量离子和水汽等。所以不同高度的大气层的带电情况是不一样的。 而在地面附近,由于地表土壤和海洋的电导率都很大,使得地球表面相对屏蔽了低频电磁波。
但再往高空,随着空气越来越稀薄,大地电荷被中和的程度也越来越高。而到了距地35公里左右的高空,大气层已经几乎不存在电荷了,因此这里被称为地球电磁屏蔽效应的临界区或消减区。
而这个模型,就是假设一个远地点为35公里的高度为1.6km的圆柱体,来模拟这种屏蔽效果。 因为不知道天气系统的具体形状以及发展变化趋势,所以这个模型只是假设了一个稳定高度为1.6km的圆柱体。
然后再假设一种典型的情况,比如近地层气温高,而越往上温度越低,形成了一个类似于“冷锋”的尖塔状云群,这样云层底部接近地面处的电荷会被抵消,而上部的带正电部分会吸引带有负电的雨雪粒子,从而形成降雨。 而对于“暖锋”型的云层,则是云底部的电荷被保留,而上半部分缺少带电部分,于是就形成了雨雪。 通过编程让电子围绕着一根轴做圆周运动,并不断通过辐射传递能量,从而模仿云层中的电荷释放过程。当电子的运动达到一个稳定状态时,就可以根据轨道离地面的距离判断有无降雨的可能了。 当然,这仅仅是模型,存在很多简化真实世界的情况。另外,我也不保证这里面每一个步骤都是正确或者符合现实的,毕竟我自己也学艺不精。如果有什么纰漏,请多多包涵。
1、没有把温度平均值给大家说明白。 举个例子:昨天到今天这24小时,气温的最低值是零下5度到最低值3度,平均值1.5度;而明天这24小时,最低值是4度,最高值12度,平均值是8度。这么一看,明天的平均值比今天高,就是暖和,但注意,明天的最低值是4度,也就是说如果到了明天夜里气温到了4度,虽然明天的平均温度比今天高,但4度并不比最低零下5高。所以说明天比今天暖和这个预言就是不准确的。这是播报中,我理解的不准确之处,也许气象部门是按平均值来说明温度变化关系的,如果是这样,就应该在播发时说明是按平均温度来说明未来温度变化的,而不是以最高温度或最低温度来说明。
2、没有把温度变化趋势给大家分析明白。 天气预报中常说受××气团影响这种那什么的,就是对天气变化趋势的描述。但这种语言太专业化,太模式化,感觉离老百姓太远,没有把老百姓最关心的温度变化给大家说的明白透彻。
3、没有把未来更长时间的温度变化趋势给大家通报。 据说气象部门对短期天气预报基本比较准确,但我觉得新闻中给大家播发的还是太短,感觉也就是三天的事。如果能给大家说明一周的天气变化趋势就更好了。
4、没有考虑老百姓的心理预期,在给老百姓通报天气预报时给大家一种反复无常的感觉。 常常看到这样的预报:今天是晴天,明天还是晴天……过了几天,天气预报又变了,今天还是晴天,明天就不是晴天了。这种“变脸”行为在给老百姓通报天气预报时就是一种反复无常的特征。要知道,老百姓大多都接受了一种叫《百家姓》的教育,最看不起的就是反复无常、三变两变的人。因此,每遇到这种反复无常的天气预报,老百姓心里都是鄙视的,感觉你们就是整天的忽悠!
5、没有考虑到老百姓生活的规律性和天气预报之间的关系。 比如说到天气突然会降温,但没有让大家知道怎么个降法。比如今天晚上到明天的温差是多大,明天到后天晚上又是怎么降的,后天是白天降还是晚上降,总之这种“温差、时差、段差”等等老百姓日常语言,一点也没说明白,因此,大家常常是按照今天的温度推断明天的温度,一旦出现大的“断崖”式降温,大家就无法预料了。
6、没有考虑到老百姓最关心天气问题的实质。 判断天气的好坏,冬天的温度是关键,夏天的雨是关键,因此,对于老百姓来说,天气预报就是温度雨量预报。当然,如果空气质量问题不解决的话,未来天气预报的重点要放在空气质量的变化上,比如今天PM2.5指数是A,比昨天降低了多少,未来五天PM2.5是这样变化的,等等。
以上都是我个人的感受和建议,因为天气的准确预报也是气象部门的不懈追求,因此我也愿意提几点建议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但愿能对天气预报工作起到一点积极作用,也但愿这种调侃能为严肃的天气预报工作起到一点快乐的调味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