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哪里知?
1、目前国内外各大电视台的气象节目,基本上是由各台自行制作的。 比如说,我们看到的北京天气,其实是来自北京的气象站采集的数据;而厦门的天气,则是由厦门的气象站提供的数据。当然,如果电视台有自己配备的气象观测设备的话,就可以直接采集自己的气象数据来制作天气节目了(比如新加坡的中央频道就有自己拍摄的气象直播)。
2、除了电视台自己制作以外,还有一种方式是购买商业公司提供的“云服务”。这些商业公司都有自己的网站和手机客户端,你可以实时查看最新的气象信息。像新浪、腾讯都提供了类似的服务。
3、最后就是各种微信公众号、微博之类的自媒体平台。因为现在各行各业都在转型做新媒体,所以你会发现很多原本在传统媒体工作的记者,开始了自己的公众号之路。他们在网上发布的内容,其实就是他们之前在报纸、电台或是电视上发布的消息。不同的是,现在可以通过微信进行实时更新,并且能够提供更详细的气象信息。
天气之谜
中国历史悠久,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对天气总结了许多经验,有不少至今仍在应用,成为天气预报的宝贵资源。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还有“蚂蚁搬家必有雨,蜘蛛结网必有晴”等,在今天,这都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进入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天气预报经过了从原始到科学、从定性到定量、从短时预报到中长期预报的发展过程,卫星、雷达、超级计算机等成为了气象观测预报手段的重要部分。
卫星
早在1958年美国就尝试用火箭将仪器送到250公里高空观测天气,继而逐步发展为气象卫星。1960年4月1日,世界上第一颗气象卫星——泰罗斯-1号在美国肯尼迪角发射成功,它的观测使人类对天气的认识从地球表面扩充到太空。
气象卫星主要用来接收从地球反射或发射的可见光和不同波段的电磁辐射,获取云层、陆地、海洋、湖泊、森林、河流、积雪、植被及其它天气现象等资料。气象卫星可进行天气、气候、水文、农业和环境监测,为气象预报和监测提供气象数据和资料。
目前,世界上在轨运行的气象卫星主要来自于美国和欧洲气象卫星开发组织(EUMETSAT)、日本、印度、俄罗斯、巴西、南非、韩国等国家和地区,运行于太阳同步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和极地轨道等多个不同的轨道。
气象卫星可对大气高层温度、湿度和辐射特性进行观测,对台风、暴雨、大气水汽分布、臭氧总量、沙尘暴等灾害天气进行监测,并且覆盖面积大,观测周期短,可以重复连续地监测和追踪天气、气候系统内各个成分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