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下线了吗?
气象频道的主持人说,10多年前开始,国内就开始使用风云四号接收机探测数据,代替了上百年的人力预报。 以前没有卫星的时候,怎么进行气象诊断呢?——把全国范围内的气象观测站的数据都收集起来,输入电脑,用数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处理,做出短期、中期和长期的气象预测。 但是采用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图后,就可以把信息送到地面,通过计算机网络直接传到各气象台站的终端上,这样就能及时准确地知道某地什么时候会下雨,需要提供准确的时间、地点以及降雨量。
现在,气象业务已经广泛使用实时大气模式和对流层辐射传输模式等进行数值天气预报。这些模式是通过计算机将整个大气进行仿真,每6个小时一次更新,可以提前3天左右作出将来的气象预告;而电视上的天气图像,只是这许许多多天气模里面的一帧而已。 随着气象科学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气象信息的需求量与日俱增,气象服务正在逐步拓宽领域和提升服务水平。今后一段时间,气象工作就是要全力实现从传统气象向现代气象的转变,全力构建集预警、预报、咨询、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型气象信息服务系统。
天气预报是基于卫星、雷达等精密观测仪器获取的观测资料、超级计算机等高性能计算平台、数值预报及高性能计算模型等完成的,需要强大的资金和人才投入,是国家气象部门所为。“小七天气”等山寨天气软件号称全国首发,只是将气象部门发布的信息或通过付费获取的天气预报信息改变下格式,然后提前一两分钟“首发”,根本没有任何天气预报服务技术上的独到优势和更准确之处。
山寨天气软件利用气象部门的气象信息做各种营销之举,不但侵犯了气象信息来源的知识产权,还扰乱了公益类信息服务行业的正常秩序,需要加以治理和防范。移动互联时代,国家应加强对气象信息开发利用的监督和管理,保护好基础气象信息的公共产品属性,保证气象信息服务有序发展;同时,应加快专业气象服务发展,使专业的气象信息服务能够盈利,防止气象产品的廉价和免费成为山寨产品生存的土壤。山寨“天气”软件的盛行是市场行为,也是市场竞争不规范和不充分的产物,在利益的驱动之下必然会存在而且会不断发展,无法根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