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都多少年?
西安为中国七大古都之一,是中国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和最久远的城市。“长安”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 Qin风》篇中,距今已有2000多年。秦穆公(公元前659—公元前621年在位)时期,秦国西部疆域远扩至陕西凤翔县南,为显示秦人开拓疆土之威力,将所扩疆域定名为“长安”,意为“长治久安”。
周朝立国之初,周文王封其第十五子武(周公)于“毕”地(今西安市北),号“毕公”。西周迁都于丰镐之后,毕国在周朝近300年的统治下不断壮大,成为周室亲侯重臣。其辖地亦由周初的8个邑,拓展到48个邑,成为周王室的畿内地。周幽王时期,犬戎入侵,岐山以西大片土地被犬戎所据,毕国在西岐与周王畿内地之间成为前敌军事重镇,毕公多次带兵击退犬戎入侵。 周平王东迁时,毕国为护周室东徙,战死多人,为表彰其护驾有功,周平王封赐毕公在先周都城西边“毕”地(即凤翔县南)。
春秋初期,诸侯纷争,犬戎内侵,毕国在犬戎与中原争霸的夹缝中生存,实力日趋下降,被迫从西岐老毕地东迁函谷关外(当时秦国势力尚未进入函谷关),在秦、晋、郑三国边境之“京”(即郑国新郑附近)。东周晚期,郑庄公欲图雄霸天下,以“毕”公不臣服于郑庄公为由,派兵攻伐毕国。毕公拒降,毕国被郑庄公所灭,武公(毕公二世孙)入朝为官。 战国晚期,秦国日渐强盛,不断东扩。公元前408年至公元前398年战国四公子之一的魏公子信陵君无忌两度攻齐,两次经过毕武公封地(今高陵通远一带),被其好客之风所感动,信陵君攻齐凯旋还魏时,特将所带领魏国精锐武士300余人赠予毕氏,助卫毕氏,并亲率部将将300精兵护送到通远。
公元前383年,魏惠王(信陵君之父)欲吞灭各国称王,信陵君以秦国势力日盛为由,极力劝谏魏王不要穷兵黩武,招来灭顶之灾,被魏王所疏远,并严令信陵君不得在王宫进谏。此时,秦大良造公子虔率兵攻魏,大败魏军,攻取370里魏境。秦昭襄王欲乘胜攻下魏都大梁,信陵君请缨出战,率领被郑国灭亡后的毕国遗民在秦都咸阳附近以“毕”为号,对秦军进行顽强阻击。秦国见毕国残兵3000余人阻挡秦军长达3个月,秦王为保存实力,只得与信陵君休战。公元前381年,魏王被迫向秦求和,向秦割河西之地和上郡15县。信陵君败秦存魏,威震天下,各国诸侯皆称信陵君为“信陵君王”,秦王及秦王族亦称信陵君为“魏王”。信陵君深感魏王容不下自己,上书魏王辞官。魏王见信陵君归隐,只得“赐”魏王畿内地至黄河口48个邑给信陵君王,并将其“封地”改名为“安邑”,以示天下太平长久之安。
信陵君归隐之初,虽心有不甘,但亦知人生难得偷闲,遂率5万人在“安邑”一带与秦毗邻的地方开荒种田,习武练兵,以备再征。前282年,韩太子仓从韩国出逃,秦、赵、宋等国皆未收留。韩太子仓来到安邑,信陵君热情挽留太子仓,并暗中派人接回韩太子仓的母亲。秦昭襄王欲用武力迫使信陵君交出韩太子仓,信陵君修筑高墙深池,使秦兵不敢轻举妄动。秦王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