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哪准?
作为一个气象服务产品,天气预报的“准”应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指天气预报本身制作准确,另一方面是指预报员对预警能力的自信程度。 先说第一点,所谓“天气预报制作准确”,实际上就是指利用当前最新气象信息(包括但不仅限于观测资料、物理量化参数、数值模拟结果等),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天气现象进行有效预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数据的采集与处理、模型的开发与应用、解释变量及因子的选取以及预测结果的反馈调试等众多环节都会影响最终的结果。所谓的“制作准确”其实是一个动态过程,也是一个综合评估的结果。
再说第二点,所谓“预报员对预警能力的自信程度”,其实指的是基于第一点的研究成果,当新的天气现象出现时,预报人员对其未来进展状况的认知程度——这种认知程度往往来源于以往类似的天气过程的经验积累,由此形成的自信程度各不相同。我们常看到不同的气象机构发布的预警信号有所差别,原因就是各机构的预报人员对危险程度的判断依据自己掌握的第一情况进行了相应的评分标注。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自信程度虽然受以往经验的影响,但仍然会受到当前最新气象信息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并非一成不变。
那么回到问题,为什么有时气象部门发布的预警信息会有误差呢? 首先,任何形式的预测都只能基于现有技术可能达到的精度,因此我们无法保证未来的天气变化完全被我们当前的科学技术所理解和把握;其次,任何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都有其不确定性,这会导致初始条件的选取存在测量误差,从而引入后续计算的误差链;最后,即使我们已经掌握了某次过程的全部起因和过程,我们也难以预先设定好所有因子及其相互作用,因此需要利用科学的算法随机生成许多可能的情景并进行计算,而这其中就存在着大量的误差来源。
总之,无论是对于个体还是群体而言,误差都是无法避免的问题,我们的目标只能是尽可能降低误差的程度以争取最大的准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