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资学院几号地铁?
目前,北京地铁站以“站名+路名”命名的方式,已经不新了——在已有的17条地铁线路中就有8条这样命名。 比如,四惠东站(1号线)、芍药居站(10号线)、海淀五路居站(6号线)、南礼士路站(2号线与3号线换乘)等。 不过,这样的命名方式并非从无到有。最早出现的是“站名+行政区名称”的命名方式。这种形式目前剩下南礼士路站和木樨园站(4号线)两个。
1984年建成通车的1号线,最初定名为古城路,因为这条线的终点是古城。后来因为“古城路”的名字太普通,在地图上找不到,所以改成了“四惠东站”。
1995年11月开通的5号线,最开始命名为蒲黄榆线,因为线路由蒲黄榆站至东单广场,因此得名。后来在1997年改名至今。 而“站名+路名”的命名方式,则是从13号线开始。作为城市西部的一条加密线,13号线最初修建时经过的地方多为荒地,因此采用这种较为明确的命名方式更能指向乘客的目的地。
除了东西南北向的轨道线路外,北京还修建了一些穿越中心的线路,比如6号线、14号线和16号线。这些线路有些是为了缓解交通拥堵,有的则是因为旧城区的拆迁需要。它们大多采取“站名+行政区名称”的形式,比如朝阳公园站(6号线)、西大望路站(7号线)、新宫站(大兴线)等等。 而这一次修通的15号线却有些例外,它既不是在东西向的线路,也不是穿越中心点的线路。这个线路走向有着更为明确的目标人群,那就是北京南部地区居民。它在名字上也采用了“站名+路名”的新方式——“俸伯”“顺义”既是街道名也是地名,“南法信”“后沙峪”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