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峡有什么景点?
巫山十二峰,奇秀无比;巫峡两岸,青山相对,云浪层层。这既是写景,也是形容神女峰。“巫峡”这个题目大得出奇,可是作者只字不提巫峡,却以神女峰来代替它。这是为何呢?因为神女峰是巫峡最有代表性的景观了! 且看第二段对神女峰的描写——“琼楼玉宇,倒影碧河,上下相映,五彩纷呈……”这分明就是站在高处的视角,在俯瞰神女峰。再往下看,作者居然以“此峰居中,周围有十一峰环抱”来形容神女峰的位置,这种以点盖面的手法,实在是很高明的。
接着下一段写神女峰周围的景色——朝霞晚烟、春秋气象。而这一部分一开始,作者仍然先写远处的地平线:“东望武汉三镇,西眺巴蜀云贵。”这似乎又是在俯视神女峰,毕竟由近至远,视线是先向两边扩展开来的。 但到了最后一段,情况发生了变化,作者直接点名要写的对象是仙女桥——这座横跨清江的小石桥。既然有桥梁可通,说明江水是向外倾泻的,也就是说江水的流向和作者站立的角度是一样的。这时候作者再提神女峰,就以自居其下的口吻写起神女峰来了——峰上云雾翻滚,峰下惊涛拍岸。
整首七律,四句一转韵,除了开头两句之外,每一个段落的第一句都用来写景,第二句才用“神女”“雄关”等字眼点明要说的主体(或是象征意义的事物)。如此写来,全诗景物与抒情交错相融,浑然天成。读罢使人感觉非但神女峰像真有一尊女神坐在山顶,就连那江水也会随风而动,汹涌奔腾起来。 《巫峡》一诗写得如此生动,那么作者肯定是善于描摹景色的名家吗?其实不然。
陈与义是北方人,少年时代的生活记忆里并没有太多山水风光。他20岁南渡以后,才开始在江南定居。虽然后来做过江南两所学校的校长,但总体而言他的官运是不太顺利的,以至于晚年生活清贫,连买书的钱都没有。这样一个人,如何能写出《巫峡》这样的佳作呢?
其实这正反映了诗人和诗人之间的不同。有些人天生就是写景的能手,比如王维和王勃。他们笔下的山川草木总是充满生机,显得灵性十足。然而有些人即便写了景,那景中也带上了强烈的感情色彩,让人一看就想起人生的悲欢离合。就像李商隐的无题诗和柳永的长调慢词一样,虽然用了传统的写景手法,但却渗透进了个人的身世之感,因而使这些景色具有了独特的人格魅力。
陈与义的诗词往往属于后者。他以婉约派的手法写格律谨严的诗,因此他笔下的景致总带有几分哀伤的色彩。而这正是他的作品最动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