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第一蓬莱在哪里?
其实,“蓬莱”二字最早是出现在战国时代的古籍《史记》之中,当时指的乃是齐国东部的海滨小城,其大致位于今天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区一带,在秦代以后则逐渐被称为了登州(治所在今山东蓬莱)。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逝于沙丘平台之际,赵高与胡亥、李斯等人合谋,假传圣诏杀害了扶苏、蒙恬,又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并改年号为始皇帝下三年(公元前210年);同年八月,赵高与始皇幼子胡亥、丞相李斯以及宦官赵高等人密谋,伪造了一份遗诏给长子扶苏,命其返回京师咸阳主持始皇葬礼和继位事宜,而实际上这份所谓的遗诏却是由赵高所拟定的一份诬陷扶苏与大将蒙毅结党营私并诽谤朝政的上书,并在其中以“诛杀蒙氏”作为威胁,令扶苏信以为真,因此便向始皇殉葬地咸阳出发。 但就在扶苏前往咸阳时,秦始皇生前宠爱的公主公子们也纷纷离开京城到咸阳去奔丧,这其中就包括皇次子成蟜之子公子高及公子将闾兄弟三人——由于公子高的父亲是秦国宗室中最年轻也最得嬴政宠爱的一员大将,因此在秦始皇驾崩后公子高自然也在“宗室争权”中成为了一员猛将,但让公子高于万万没想到的是,他的父亲竟然在与相国李斯的合谋之下,以“谋反”的罪名赐死了他的母亲,从而令他不得不远走他乡避祸,至于公子将闾等人的结局更是可想而知。
不过,当公子高带着儿子公子扶苏来到咸阳后,却发现咸阳城内早已被赵高和李斯控制,就连自己父王的灵柩也被宦臣们占为己有,因此无奈之下只好暂居城外以待时机。 而正当此时,远在千里的琅琊郡内却也发生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在始皇东巡期间,因太子扶苏对始皇多次南征北伐的政策颇有微词,故而被派往北边驻守边疆,而他这一去就是数年,以至于令他与自己的胞弟胡亥产生了隔阂,更令他失去了始皇的最后一点同情心。 而在始皇去世之后,原本负责守护灵柩的将军蒙毅见此情景立即上疏称公子扶苏乃是无罪之人,希望始皇能将其召回,然而这封奏折却被奸佞之徒赵高截获,并在其中诬陷蒙毅与扶苏等人串通一气共同谋反,因此始皇大怒,当即下令处死了蒙毅。
随后,赵高又在毫无证据的情况下将公子高、公子将闾等全部下狱,准备将他们一并斩草除根。 所幸的是,当赵高一众人在咸阳四处捕风捉影大肆搜捕时,琅琊的郡守恰好接到了一封来自咸阳的信,信中内容则是要他们在琅琊境内全力抓捕一人,并将他们交给咸阳来的使者带回。 于是,郡守当即派人将此人抓捕归案,并押解回咸阳,而就在经过蓬莱时,这位“犯人”却是突然暴病身亡,使得郡守与手下的官员们都十分疑惑不解,于是便问手下官员们究竟该如何是好。
结果,这些官员有的说要将死者就地掩埋,有的说要把死者的家人都绑起来送到咸阳,有的却说要将此事禀报朝廷,而这时一个老吏却站了出来,表示既然死者是来逃亡的就必定会留下名姓,现在不妨从其随身的物品之中找出一些线索,果不其然,这名犯人的随身之物除了有地图之外还有数片竹简与一只竹筒,而这些东西正是他用来记录文字的工具,于是众人便将这些东西呈给了郡守。
而当郡守打开那些竹筒一看,顿时大喜过望,只见里面竟是一系列用墨笔所写的文字,而其中就有那篇著名游记的前身初稿,而这篇初稿的内容便是后来流传千古的《蓬莱赋》! 后来,在公子扶苏被杀后,公子高为了保全自己,只好将自己的妻儿全都送到了临淄的齐国之地避难,而他自己则在琅琊一带做了一些杂役,并继续着《蓬莱赋》的创作工作。
到了第二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率领的大泽乡起义迅速发展,天下纷纷响应,各国诸侯无不自危,而公子高则趁此机会率兵袭击了赵高与李斯,并将二者一举击毙,此后他又联合各地反秦义军,最终逼得胡亥自杀身亡,并迎立公子扶苏之子嬴政继任王位,是为秦三世。 这就是《蓬莱赋》的来历,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蓬莱”这个名称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