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梓县有什么景点?
娄山关,位于贵州遵义北部、遵义县与桐梓交界的娄山山脉最险要处。 1935年2月,我军在长征途中首次占领此关,击溃了黔军王家烈两个师又两个旅的围攻,打开了进军四川的大门,使中央红军转危为安;1935年6月,我红三军团又在此与川军展开激战,并击溃了国民党二十军、十九军的增援部队,再次取得了夺取娄山关的胜利。 我军在两次战斗中都取得胜利的原因,就在于党实行的正确军事战略和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
娄山关是黔北的第一关口,海拔1400余米。它南与湖南、重庆相连,北可俯视遵义城,扼守要道,地势十分险要。 从桐梓县城出发向南行大约五十公里便是娄山关。公路沿河谷向上爬升,弯弯曲曲。到分水岭后开始盘山而上。公路两边峭壁高耸,草木繁盛。公路左边有一个小山村名元厚镇,1935年2月红军长征曾在这里与敌人激战两天两夜,元厚镇离关口不到五公里路程。 一路行来,只见群山起伏,峰峦迭嶂,林木葱茏。车行大约半小时,来到一座大桥前,桥下溪水从乱石中奔涌而出。桥面有“娄山关大捷纪念碑”几个大字。这就是著名的“娄山关”了。 过了桥就是关口寨子,路边有一块石刻,上书“古关口”三个大字。
继续前行不远即到关口寨上的关楼。关楼系砖木结构,面阔三间约六米见方,进深两间约四米,高约七米。上下两层,底层开门,门为圆拱形,上有匾额题写了“娄山关”三个大字。门两侧各有一副对联,上联为“西去长安通帝阙,下联为”东来巴蜀接云贵;横批是“雄关天险”。楼上原置八角钟一口,现已不存。
从关口向前看去,只见峰峦叠嶂,崇山峻岭,云雾缭绕,景色极为壮观。 从关楼下往右拐沿山路上行五百米左右即是红军烈士陵园和红军战斗遗址。
烈士陵园建在半山腰一块平地上。1984年修建,占地约十亩左右。陵园的正中立着一座高大挺拔的革命烈士纪念碑。碑身为方形,四周有花栏围护,基座四方各有两盏明灯。碑身正面刻有邓小平同志亲笔题的“革命烈士万岁”六个大字。背面刻有杨尚昆主席的手书碑文以及建造碑身的经过。碑顶为一火炬,火焰熊熊,象征英烈们永远燃烧的生命之火。火炬下是一面中国共产党党旗,象征着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革命事业犹如熊熊烈火,生生不息!这面党旗是用当年长征时使用的军衣面料制成的,上面用黑布绣满了五角星,十分珍贵。
再往下行走二百余步,就到了红军的战斗遗址—点兵场。点兵场上有一座高台,台上立有一块巨石,长约二米,宽约一米。石头下面有三个窟窿,传说那是当时用来点燃鞭炮的孔眼。台下右侧有一堵残墙。这里便是毛泽东等领导人和战士们点兵、阅兵的地方。
沿着山路往前走一百多米即到达红军战斗遗址。
红军战斗遗址分为东西两处,东部是红军指挥所所在地方,西部则是战场遗址区。
指挥所的旧址是在一农户家的一间偏厦里。屋外还保留着当年用作马圈的两间土墙草房。现在已无人居住。据当地的老人们介绍,此处曾是红三军团的指挥所。
走进指挥所的小院,只见院内一片荒凉景象。正房东边有几尊石磨和一只水缸,西边有一口水井,井沿呈圆形。井口已被石板覆盖,上面砌有一块石碑。院内有一块空地,据说当年这里是红三军团的团部所在地,四周还有红军的营房,现已不存。
指挥所内陈设简单。东厢房靠北墙是一张床,床上有一条旧军被,旁边放着一只竹编筐。墙角堆放着一些柴禾和几件农具。西边的房间陈设更为简朴。屋内仅有一只火塘和一个灶台,墙上有一幅毛主席的画像。
从指挥部往南走不到百米就进入了战场遗址区。
站在高地之上向山下望去,但见山坡之上到处散布着大大小小的石块,这些石头有的棱角分明,有的已经风化,形状各异。在这些大大小小的石块当中,还有两块较大的巨石,分别位于南北两端的山坡之上。当地人称之为“炮台”。这两块巨石不仅保存完好,而且其位置正好可以控制整个战场。它们既是作战时的有力武器,又是观察敌情的有利地形,确实是红军巧夺天工之物啊!
山顶西侧有一块平地,当地人称为“菜园地”,当年红军就曾在这里挖菜、种菜,以此补充给养。 现在,这块土地已被开发成为一片梯田。
山下则是一片开阔地,当年的激烈战斗就发生在这里。
据当地老人们回忆说,当年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山上炮弹横飞,硝烟弥漫,许多树木都被打中了,打得光秃秃的。 为了纪念牺牲的将士,1984年在点将台上建了一座红军烈士陵园,占地近三千平方米,由大门、墓群、纪念碑和陈列室组成。陵园坐北向南,由青石板路和石梯通往陵园入口处。入口处的门楣上用红色瓷砖镶嵌着“红军陵园”四个大字。
进入陵园后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巨大的花岗岩雕塑。塑像上方有“娄山关战役英雄群体纪念碑”十个金色大字。整座雕像高达八米有余,栩栩如生,令人肃然起敬!
在墓碑前我们献上了鲜花,寄托我们对革命先烈的哀思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