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景点有哪些?
江西省地处东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南岭北麓,是中国华东地区的一个省级行政区。 江西省简称赣(gan),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设江南西道而得省名至今。省会位于南昌。截至2018年底全省国土面积16.69万平方公里,辖11个设区市、100个县(市、区)和4个县级市。 境内自然风光旖旎迷人,红绿古交相辉映,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誉;红色是江西最靓丽的底色,是“英雄土地”和“共和国摇篮”的浓缩。主要景点有庐山、三清山、井冈山、龙虎山等。
一、庐山区 (一)概况 庐山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均气温约17℃,一月均温5.1℃,七月均温28.8℃,极端最低气温-13.1℃,出现在1957年和1976年。年平均降水量1372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4~6月间,约占全年总量的四成以上;7月和8月是庐山汛期,多暴雨天气。无霜期较长,可达267天左右。
(二)特色景观 1、牯岭镇 牯岭镇位于庐山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顶上,东瞰鄱阳湖,北瞻南昌府,西眺武汉三镇,南望景德镇。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1982年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96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7年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15年获得“最美中国•最佳文化旅游名城奖”。
2、庐山会议旧址 在庐山芦林湖畔的一座仿苏式建筑群,原为蒋介石、宋美龄在庐山居住时的别墅。1959年至1961年中共中央曾在此召开第三次、第四次庐山会议,故称为"庐山会议会址"。现存建筑是1985年按原样修复的。
二、赣州市 (一)概况 赣州古称虔州,位于江西省南部,是江西省最大的地级市,东靠福建省龙岩市,南接广东省梅州市,西邻江西省吉安市和赣州市,西北靠江西省宜春市,北连江西省南昌市。 总面积3937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896万人(2017年末),辖章贡区、南康区、赣县区、瑞金市、崇义县、上犹县、于都县、安远县、宁都县、兴国县、石城县、会昌县、寻乌县和信丰县共15个县市区和龙南市;拥有章江、贡江及濂江、湘水、崇江、梅江等多条河流穿境而过。 赣州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区和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是海峡两岸(江西)产业合作基地和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试点城市,也是全国首个生态发展区和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试点区域和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二)自然山水 赣州有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各1处,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自然保护区2个,地质公园2个,文物保护单位160多处,历史遗址达1000余处。 赣州自然景观丰富多彩。主要有名胜古迹、名人遗迹、宗教寺庙、革命纪念地和溶洞瀑布等五类,其中名胜古迹最多,共288处,其次是名人遗迹176处。
(1)名胜古迹 ①古城遗址 有宋代古城墙、旧城、黄坊寨古城等13处,大多残垣断壁或已湮没。 ②古建筑 有宋代文天祥纪念馆、明末清初周燮典私塾、明代卢元辅宅第、南宋杨邦乂祠、五代南唐国师静禅师塔、唐代李畋祠庙和摩岩石刻、南唐大慈寺以及太平天国护国军统帅胡鼎文故居和墓等10多处。 ③名人遗迹 有唐代诗人王勃曾寓居的白鹿洞书院、郭子仪后裔郭嵩焘故居及其墓地、宋代词人辛弃疾的带剑墓、元代学者欧阳玄的读书楼、清代翰林院编修洪亮吉的书斋和墓葬,以及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四子朱檀陵园等51处。 ④宗教寺庙 有佛教的庐山东林寺、通妙庵,道教的葛仙岩、南禅寺和玉简观,儒教的阳明书院,伊斯兰教清真寺、基督教教堂、天主堂和基督教堂等200多处。
⑤革命旧址 有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旧址、红四军军部旧址等近百处。
⑥其他 还有赣州八景中的“南山春早”“宝盖朝霞”“军峰雪霁”等胜迹。 (2)名人遗迹 有三国孙吴大帝孙权之兄孙策陵、西汉长沙王吴芮墓、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出生地及墓地、明代兵部尚书谭纶故里、南宋抗金将领刘琦陵园、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衣冠冢以及太平天国将领罗大纲墓等众多名人故里和墓葬等。
3、三百山 三百山景区位于江西赣粤交界处,距定南县城56公里,由南山、北山和天门山三个山体组成,总经营面积197平方公里。 三百山主峰南山海拔1345.6米,因群山中三百山最高而得名。山上怪石林立,古树参天,云雾缭绕,泉水潺潺;山下则千峰竞秀、万壑争流、飞瀑流泉、风光旖旎;更有华南地区最大的瀑布群——九瀑十八潭。
4、通天峡 通天峡风景区位于赣州市赣县区大余里乡境内,与广东南雄珠玑古巷仅一山之隔,距离323国道和大广高速仅12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峡谷全长七公里,宽约六十至一百二十米之间,总面积约六万亩左右。景区内有众多人文古迹与自然奇观,如仙人桥、点将台、将军石、仙女湖、通天塔等等。 整个景区内森林茂密、鸟语花香、空气清新,夏季平均气温比外界低两三度,堪称一个天然的氧吧,是休闲度假、避暑纳凉的好去处!
5、龙南关西围龙南关西围屋坐落于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关西镇关西村境内,始建于清朝嘉庆十五年(公元